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敬和2021春拍|明豔舒朗 崇禎青花

青花瓷器的盛行改變了青瓷為主的局面,成為明、清兩代中國瓷器生產的主流。而明末清初之青花,更迎來美學上的驚豔轉型,尤其崇禎年間,大量人物主題紋飾的青花瓷,亮眼異常。

敬和本期呈獻髮色上佳的崇禎青花兩件,賞鑑青花瓷之“上品細料”,體會此一特別時期的紋飾主題、典雅器形。

高:31。9cm

此件葫蘆瓶,瓶口微撇,長頸,呈葫蘆形,造型優美,胎質細膩,釉面白中泛青。青花色澤淡雅柔和,畫面佈局繁滿,人物造型生動傳神,繪畫流暢,筆意流轉自如,青花用料講究,髮色清淡,整器形制規整,典雅莊重。在崇禎同類青花葫蘆瓶中較為罕見,其風格極具時代特徵,是崇禎時期青花瓷器精品,十分罕有。

葫蘆承載著厚重的傳統文化內涵,所以葫蘆造型的瓷器早就登上了瓷器王國的舞臺,成了我國古老陶瓷文化百花園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此件葫蘆瓶為明代崇禎時期極具典型色彩的一件代表力作,十分難得。

“竹林七賢”指的是晉代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咸、向秀和王戎。為魏末晉初年間七個極富才情的浪漫文學家,雖然他們的思想傾向略有不同,但互相之間甚為友善。他們在生活上不拘禮法,清靜無為,常聚眾於竹林喝酒、縱歌。魏晉之世,君臣父子之間爭權奪利,假仁假意,道德淪亡,身處其中的竹林七賢不肯淪為司馬朝廷的工具,又不忍見到權謀汙染下的澆薄世風,於是做出用“清談”撥正人心,用“作怪”來刺激當道,用“酒遁”來做無聲譏議等等的叛逆行為。

明末清初時期“竹林七賢”是很多文人的創作題材,如用於畫、瓷器紋飾、雕刻等。本品所繪七賢於竹林中縱酒長嘯,清談弈棋、吟詩對賦,一派酣暢淋漓。

十七世紀青花人物故事葫蘆瓶,英國巴特勒家族收藏

邁克爾·巴特勒爵士 (Sir Michael Butler)

英國外交家邁克爾·巴特勒爵士有著非凡的吸引力,他把自己的收藏盡力侷限到了十七世紀的中國陶瓷這個小領域,日積月累,獲得了舉世矚目的大成就。

當今世界,如果要深入討論中國明末清初陶瓷,巴特勒這個名字很難繞開。

在英格蘭西南部多塞特郡馬珀頓的一所大房子中的穀倉被巴特勒爵士改建成一個500平方米有7個開間的私人博物館:中國陶瓷精品的另一個輝煌殿堂——巴特勒家族博物館。這個博物館裡收藏有巴特勒60年來,於世界各地購買的800多件中國古瓷。

晚明天啟、崇禎時期,以燒造青花為主,兼有少量的五彩瓷和單色釉。此時的陶瓷和政局的衰敗正好相反,一反常態地迎來了新變化,一改嘉靖、萬曆時繁冗,密不透風的風格,走向了一個清麗舒朗的風格,這也奠定了康熙一朝瓷器的基礎。

青花料由原來的回青變成國產青料(以衢、信兩郡山中者為上料)。據文獻記載,景德鎮明代萬曆時期二十四年以後至清乾隆時期的官窯青花瓷採用浙料。浙料為國產青料的上乘者,重則濃紫,輕則淡翠。

崇禎以前,對青料的揀選用水選法,而崇禎時改用煅燒法,這是青料提純方法的技術進步,也是崇禎國產青料髮色更加青翠的原因,而上品細料器皆以浙料畫成。

巴特勒爵士提出,大家對17世紀陶瓷的分類和斷代有了更多的認知,不應再粗暴地將1620年-1683年間所有的瓷器都籠統地稱為“過渡期瓷器”,而應該更細緻地分出天啟、崇禎、順治、康熙早期、康熙晚期等。

重要的一點,巴特勒爵士指正,所有帶有紀年款的過渡期/轉型期瓷器都生產製作於1634年-1643年,他在20年前就認為這一類製作精良且易於判斷的崇禎佳器應該被稱為“High Transitional”,也就是“轉型期高峰”,這與明崇禎十年宋應星在《天工開物》· 陶埏中提及等“上品細料”是不謀而合的。

高:47cm 口徑:13。5cm

參閱:

1。 錢振宗著,《清代瓷器賞鑑》,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年,圖版007

2。 上海博物館藏:明崇禎 青花山水人物圖瓶

拍品筒瓶是崇禎時期的典型器形,此件青花人物故事圖筒瓶,呈直筒形,造型挺拔俊秀,唇口束頸、直腹下斂、底足平實,口沿及脛部暗刻紋飾,這些均為崇禎時期的標準形制。晚明時期時局動盪,此種造型也寓有“天下一統”的良好祝願。

此拍品通體施白釉,頸部飾長短相間的蕉葉紋一週,自口沿倒垂而下,頸部及足脛處均暗刻兩組雙弦紋為飾,瓶腹通景繪人物故事圖,庭院洞石間樹林蕉葉,祥雲繚繞,佈局層次清晰,舒密得當,人物繪畫生動傳神,高超嫻熟的繪畫技巧將人物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衣褶摺疊錯落之處尤見功力。

參閱2:上海博物館藏:明崇禎 青花山水人物圖瓶

參閱1:錢振宗著,《清代瓷器賞鑑》,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年,圖版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