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一首詩四十個字道盡百姓苦楚,感動一代帝王,這是什麼詩

中國歷史上的文人歷來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特點,他們鐵肩擔道義,熱血著文章,對於底層百姓的疾苦他們有些人感同身受,因此留下永不磨滅的文章。

著名的比如杜甫白居易等人就創作了很多反映底層民眾困苦的詩歌,這些詩歌流傳至今,為人熟知。

今天我們要說的這首詩其中有不少名言名句,但是這首詩的作者卻遠不如杜甫白居易有名。這首詩是唐代作品,但是對於後代人尤其是後代帝王卻很有影響。這首詩就是唐代聶夷中的《傷田家》。

聶夷中是唐中期的人物,他出身貧寒,雖然中了進士,但是卻始終得不到升遷,多年之後才獲得了一個小官。

聶夷中長期與底層百姓接觸,目睹了百姓的困苦,農夫的勞作,以及生活的艱辛。

他又長期混跡在長安鬧市,看慣了達官顯貴的奢靡腐朽,強烈的對比令他心中感慨,因此寫了很多抨擊諷刺權貴並同情底層百姓的詩歌。

《傷田家》是他的代表作。

這首詩在當時並沒有掀起什麼波瀾,聶夷中的名氣遠不如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這些大詩人,但是,這首詩到了唐朝滅亡以後的五代時期,卻重新被人提及,並且獲得一位帝王的讚許。

這個皇帝就是後唐明宗李嗣源,李嗣源是後唐第二位皇帝,他雖然是靠著兵變上臺,但是他出身軍旅,常年在外,很瞭解底層百姓疾苦。

李嗣源比較有同情心,他做皇帝期間輕徭薄賦,鼓勵農桑,北方的經濟得到恢復,百姓的生活也有所好轉。

李嗣源之所以能有這樣的舉動,和《傷田家》這首詩也有一定關係。

五代名臣馮道曾輔佐李嗣源,在朝堂上,馮道為了向後唐明宗提示應該愛惜民力,體恤下情,便給李嗣源吟誦了這首《傷田家》。

根據史料記載,李嗣源聽後默然許久。馮道擔心李嗣源聽不懂,但實際上李嗣源已經被這首詩打動了。

所以,李嗣源能有很多善政,和這首動人的詩有直接關係。

那麼,《傷田家》這首詩到底寫了什麼內容呢?聶夷中是這樣的寫的:“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不照綺羅筵,只照逃亡屋。”

“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這句話流傳千古,成為經典語句。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巔峰,但是即便是唐朝百姓的生活依舊十分困苦。五代時期戰亂頻繁,百姓更是流離失所。正所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但是,中國也有聶夷中和李嗣源這樣的人物,他們才是古代社會真正的“光”,歷史因為有他們才有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