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詩詞夏衣七首:藕絲香且柔,藕絲衫子柳花裙

詩詞裡的夏衣,白團扇子藕絲衫,細腰美人藕絲裳,藕絲能做衣裳?

藕絲可以做衣裳嗎?雖然荷花的根莖都有無數細小纏綿的纖維,理論上凡是纖維都可以織布做成衣裳,但是在江南水鄉,盛產荷花的地方,從來就沒有用藕絲織布的傳說。想想也是,如果藕絲能夠織成布,一定不會失傳,因為荷花江南大部分地方都有,就地取材,比養桑蠶種植棉花的成本可低多了。可是從來就沒有關於藕絲織布的記錄。

但是唐宋兩朝的詩詞裡,卻頻繁出現藕絲衫藕絲裳。

“粉霞紅綬藕絲裙,青洲步拾蘭苕春。

東指羲和能走馬,海塵新生石山下。”唐朝李賀《天上謠》

能查到最早有藕絲裙的詩是李賀的《天上謠》,李賀是中唐浪漫主義詩人,以瑰麗的想象和文采著稱,這是寫的天上的仙女穿著藕絲一樣輕薄的裙子,披著紅霞一樣的綬帶,飄行在天上。這藕絲裙到底是他的想象還是現實中有所類似呢?一切神話都是現實的昇華。

“藕絲衫子柳花裙,空著沈香慢火燻。

閒倚屏風笑周昉,枉拋心力畫朝雲。”元稹《白衣裳二首》其一

但是中唐元稹時代,確實出現藕絲樣的紡織品。你看這首詩明顯是寫夏天,因為題目就是寫的白衣裳,所以這裡的藕絲衫,柳花裙,都應該是白色的。而且立夏端午之後,有換夏衣的現實和風俗,柳花是柳絮一樣的飄飛白色,那麼藕絲想來是那種白色的輕薄半透明的紡織品。

唐朝的女子,上身穿著薄透的衫子,下身穿著飄逸的裙子,在家裡點燃薰香,一種家常靈動是當時畫家周舫畫不出的靈動仙美。

她有理由嘲笑周舫,本姑娘美若天仙,你畫得神仙都沒俺仙氣。

注意,元稹題目叫白衣裳,可見藕絲衫和柳花裙都是白的,只是白得輕柔飄逸。

“鶴綾三尺曉霞濃,送與東家二八容。

羅帶繡裙輕好系,藕絲紅縷細(處)初縫。

別來拭淚遮桃臉,行去包香墮粉胸。

無事把將纏皓腕,為君池上折芙蓉”唐朝 徐寅《尚書筵中詠紅手帕》

這首晚唐的詩,寫出了藕絲手帕的輕薄豔麗。三尺在古代大約一米,不夠一件衣裳的布料,在尚書筵席上寫這種紡織品,可以想見這種紡織品的珍貴。綾是一種輕薄的桑蠶紡織品,鶴綾,要麼是指白色,要麼是指花紋。

但顯然,就算是綾,也是上等綾,因為只有一米見方,不夠做衣裳,尤其古代的衣裳,需要大幅面料。這裡說了,這是適合做手帕用的絲布,將它別在腰上。而且這個藕絲一樣輕薄的紡織品,只適合放在手上,當淚帕用,裹香粉用,閒下來可以將它纏在手腕上。這個藕絲手帕不是白的,是染成了紅色,在夏天,雪腕紅帕,分外好看。

這裡點出了最適合的場景,就是釆蓮花的時候用來拗造型,彷彿現在旅遊姐姐大媽們的絲巾,不過唐朝女孩最在意系在胳膊上,在蓮花從中,隨著身體晃動和風吹,顯出飄逸的姿態。

那麼這裡的藕絲帕,是一種桑蠶或者類似桑蠶紡織出的超薄超美的紡織品,雖然是紅色的,但是細膩輕薄如藕絲。無論如何這也是半透明狀吧。適合夏天的風情。

當然至少這個筵席上的紅手帕是貴重的,是當作豪華禮物,客人有份,不少不多,一人三尺,彌足珍貴。

它到底是用什麼做的呢?大機率是優等桑蠶絲。因為綾有著光潔的特徵,而藕絲恐怕織成布,也不可能有這種感覺。

編輯

“疏簾曲檻蘋(萍)風涼,細腰美人藕絲裳。

綠藤水(紋)文穿矮床,玉指纖纖彈履霜。”宋朝陸游《聽琴》

到了宋朝,“藕絲”紡織品出現在詩詞的頻率就更多了,彷彿是夏天女孩子的標配。

陸游寫了幾首有藕絲裳的詞,裳,就是裙子,這可比唐朝的手帕布幅大多了,一條裙子用的布料往往用丈來計算。

這是夏天,女孩子穿著輕盈的藕絲裙子,越發腰身纖細,清麗動人,她在湖邊的水榭裡彈琴,彈著最優雅的琴曲《履霜》,如果這個藕絲裙符合場景設定,那白色的藕絲裙更符合人設。

很禪意很仙美,很寧靜很清高。

陸游有一點好,他雖然辭藻華麗,但是並不喜歡鋪排,有種節制的美,所以藕絲裙,我相信他是真的見到,是當時夏天一種高檔的裙子。

“彩鷁雙飛雪浪翻。楚歌聲轉綠楊灣。

一川紅旆初銜日,兩岸朱樓不下簾。

闌倚處,玉垂纖。白團扇底藕絲衫。

未成密約回秋水,看得羞時隔畫簷。”宋朝周紫芝《鷓鴣天·彩鷁雙飛雪浪翻》

藕絲衫藕絲裙是夏天一種高檔的裙子。你看看那夏天朱樓上納涼消暑的麗人,站在樓上,用白色的團扇半遮蓋面容,但是遮擋不了藕絲衣裳的身形,那是嫋嫋婷婷。她在做什麼呢,有動聽的歌聲從不遠的船上飄來,那歌聲是男性的,充滿感情,她忍不住觀望,結果正好和唱歌的少年對了眼,結果羞得她拿扇子遮面,卻又惆悵,兩人歌聲為緣,卻無奈心動時,船行遠。

想必那個少年也是如此吧。

這裡的藕絲衫白團扇將一個玉樣的少艾佳人,襯托得清雅玲瓏。

那藕絲衫要麼是白色,要麼是夏裝淺色,輕柔飄逸。

“一戶元無白板遮,兩窗新染藕絲紗。

竹床品字排三隻,睡殺山風醉殺霞。”宋朝楊萬里《筠庵晚睡三首》

楊萬里這首詩也有藕絲紗,他睡在有竹子的庵堂裡,這裡沒有門,是開放式的,但是窗戶上卻糊著藕絲紗。窗戶前擺著三張竹床,當黃昏時,斜陽打在窗紗上,呈現出美麗的霞光。這足以證明藕絲紗就是那種半透明的紡織品,類似紅樓夢霞影紗,軟煙羅。

但是通常的窗紗都是白的。

楊萬里和陸游兩人都比較清廉,如果藕絲紗太貴重,他們是不會享受的。那麼宋朝的藕絲紗到底是用什麼做的呢?

一首詩給了答案,不是藕絲。

“采采山上葛,攀藤步巖幽。

上山逢虎狼,下山逢獼猴。

歸來絺綌之,藕絲香且柔。

織成一片雲,精絕鬼工愁。

入笥獻君王,貢職民當修。”宋朝趙文《越婦采葛苦》

藕絲紗,是葛布。但是是最好最輕薄的葛布。南方的女子上山採集葛藤,要避開野獸,然後將葛藤帶回家,經過捶打,抽絲,解析其中的纖維,最細膩的纖維才能織出像藕絲一樣輕薄柔韌的布。織出的布料像雲朵一樣輕盈,看起來鬼斧神工。最好的葛布是用來敬獻給皇帝的。

那麼宋朝大力發展農業和手工業,這種高階的葛布,也就是藕絲布料,得以進入中產階層,所以楊萬里和陸游之流,還算承受得起。

這種布料適合多汗的夏天,輕盈柔軟飄逸,能夠將東方的形體美氣質和夏天有機結合在一起。

也就是說藕絲衫藕絲裳藕絲帕子藕絲裙,有著藕絲的輕盈,但和真的藕絲沒有太大關聯。

那麼藕絲紡織是否從來就沒有存在過呢?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勞動人民從來就不願意錯過任何可以利用的東西。只是藕絲雖然成本低,但是採集困難,紡織成布料,難以長久保管,實用價值不高,就淘汰了。

現在緬甸有用蓮藕莖抽絲做成的藕絲布料,從環保角度來講,物以稀為貴,但是這種布料成本高,且光澤度實用性並不好,是一種帶著地方風味的工藝品,但並不適合做中國詩詞裡那種又薄又軟的藕絲衫藕絲裙。

當代有很多適合夏天衣裳的面料,那種輕盈如雪,薄透如玉的美,也是當代的藕絲衫藕絲裙吧,讓你穿出夏的風味和仙意哦!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圖片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