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懷才不遇的人那麼多,為何詩人總是哀嘆李廣?

中華上下五千年,經過一代又一代先輩們的努力,中國不僅誕生了彌足珍貴的物質財富,更是擁有了不可多得的文化財富。文人墨客將他們一生的經歷寫成故事,以各種形式表達出來,便成就了眾多精彩作品。

尤其是在唐宋時期,文人墨客更是不懼世俗,勇敢表達出內心所想,或抒發春風得意之情,或哀嘆時運不濟之命。自此,唐詩宋詞也成為了人們心中難以攀登的頂峰。

在這些著名的詩人中,不少人都哀嘆過李廣,還曾有人寫下“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佳句。漢代李廣沒封侯,為何會讓很多文人惋惜呢?

唐朝,這個民風開放的時代,百姓比過去更加自由,民眾的興趣愛好者也多種多樣,但最為引人注目的恐怕還是詩歌了。在尚不識字的年紀,小朋友們就在大人的教導下學習唐詩三百首。

作為年少成名的神童,王勃在六歲時便能寫出優美的詩句,十歲時便飽讀六經,還常有自己深刻的感悟。在短短的幾年裡,王勃便憑藉著自己的才情得到朝廷賞識,十六歲時便成為了令人羨慕的散朝郎。

其實,大多文人在創作詩歌時,總喜歡用各種手法來隱喻自己心中的感情,在引用李廣的故事時,文人也在抒發自己的情感,他們大概也和李廣一樣,心中都有著懷才不遇之情和對朝堂的不滿之意。

在漢朝,李廣可謂是英雄一般的存在,他英勇善戰,常以一己之力抵抗匈奴大軍。在漢文帝時期,李廣憑藉自己的能力被封為郎官,當時漢文帝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你生錯了時代,如果在漢高祖時期,一定能封個萬戶侯”。由此可見,李廣絕對擁有做大官的能力。

在古代,官員們多論功行賞,像李廣這樣在戰場上英勇殺敵的人,早該被皇帝加官進爵、封侯賜府。但實際上,李廣不僅沒有受到應有的賞賜,還觸怒了皇帝。

在平定七國之亂的時候,周亞夫便知曉李廣上陣殺敵的本領,這位小將領在戰場上威風凜凜,頗有大將風範,在周亞夫的心中,李廣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在班師回朝前,周亞夫就已經準備在皇帝面前替李廣美言幾句,誇一誇李廣的功績。

當時的梁王正四處拉攏朝廷官員為他效力,想要聯合官員與朝廷一較高下,皇帝對梁王也含恨已久。這件事很快就傳到了漢景帝的耳中,漢景帝聽聞這件事情後異常震怒,他認為李廣已經投入了梁王的陣營。

李廣私自接受將軍印的行為觸怒了皇帝,但皇帝念在他護國有功,便沒有治他的罪,但也沒有給他任何的賞賜。當所有人都滿心期待自己的賞賜時,李廣卻只能羨慕地看著這些人,眼中充滿了懊惱與懷才不遇之情。

在平定了七國之亂後,皇帝乾脆直接將李廣派到了隴西、雁門等地。只要梁王還在世,李廣就只能呆在這遠離朝廷的地方,替國家連連擊退匈奴。李廣最終沒能得到皇帝的青睞,卻成為了人們眼中的大英雄。

自漢代以來,我國經歷了數百年的動亂時期,即使是在生活富足的唐朝,朝廷也總是面臨著來自四面八方的威脅。不少有才能的人便想要入朝為官,以便報效朝廷。

但入仕這條路太過艱難,即使參加科考獲得了很好的名次,也不能保證得到朝廷重用。再加上朝堂黑暗,皇帝一旦被迷住雙眼,一些有志之士便被官員們無情打壓,再無升官的機會。

由此可見,漢代李廣沒有封侯,影響的不僅僅是他一個人,還有後世許許多多像他這樣的人,以至於文人在惋惜李廣的同時,也在惋惜自己的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