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大禹治水背後的故事:治水的英雄不止大禹一人,他的犧牲更大!

遠古的神話傳說裡邊應該有我們先民的歷史在裡面吧。我們熟悉的大禹治水,孩子們是比較喜歡的,孩子們是相信超能力的,孤膽英雄特別能喚起孩子們的敬佩和嚮往,但生活的常識告訴我們大禹治水絕非一人之功,再看點歷史,知道大禹是有崇氏的首領,再看便心有不忍,原來禹是踩著自己父親的肩膀鬥勝洪水的。

據說大禹的父親因功封於崇地,以地為號,號有崇氏,為黃帝第六世孫,血統高貴,在那個以血統論貴賤的官貴一體的時代,這種身世大概相當於草原上的黃金家族,自帶光環,其名曰鯀,鯀音同滾。當代人聽來似乎有不敬之意,想來古今之風俗多有異者,無傷大雅。大禹治水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洪水東流,方告成功。鯀治水九年,無功,堯誅之於羽山(一說為流放)。歷史教材中的觀點認為鯀治水之所以失敗在於採取築堤圍堵的方法,而大禹之成功在於採用開鑿河渠疏導之法。細思之,鯀的方法有誤,一錯九年,似乎處理方法過於簡單了。當初天下洪水氾濫,為禍百姓,堯與四嶽商討對策,四嶽一致認為非鯀不可,“等之未有賢於鯀者,願帝試之”。

在《尚書》等古籍中,鯀是一位勞苦功高的治水英雄,到《左傳》鯀的形象變成了反面的“四凶”。以鯀因治水身死,其子大禹繼承其治水之任,取得成功,尊稱夏后氏,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王朝。讓人不解的是,鯀既有大過,怎麼還要讓他的兒子去繼其職並最後成為舜的禪讓的物件呢?父債子償,那個時代會有麼?即便是,罪臣之後何可受舜之禪讓?又大禹治水用時更長,何以其沒有罪責?有一種說法,鯀之被處死,其原因在於他與丹朱(堯的兒子)、舜爭奪部落聯盟首領之位,事敗而死,果真如此,大禹只會被嚴加防範,很難有以後的作為,所以鯀之死應該是不得已而為之的籌謀,是迫於時局的自我犧牲。

堯舜時代的部落聯盟不是由部落首領控制,而是淳樸的部民主導,那時沒有專制的特權和強制的權威。面對濁浪滔天的大水,早已習慣於定居生活的先民們是願意抵禦洪水的,但故土是難以割捨的,所以只能用以圍堵的方法去治理肆虐的洪水,為了讓安土重遷的部民明白根絕水患必須適當地遷徙,讓開一些空間給水流,為凝聚共識,以堯為首的統治集團必須選一個能既有治水能力又能喚起民眾思考的人去實現這個必須失敗的計劃。

鯀統屬的有崇氏本身以平治水土安身立命,又前面說的家世血統,所有這些註定鯀是實施計劃的最佳人選。鯀之死讓部民認識圍堵辦法的無效和統治階層的決絕,鯀之後疏導治水順利展開,有神話傳說中說,大禹治水時天帝都派遣神龍來助之,治水功成,連金箍棒都是大禹治水時的定海神針。大禹透過治水積累了豐富的政治資源,待舜年老,舜之禪讓水到渠成。治水的英雄不惟大禹,還應記住鯀的名字。歷史不在典籍裡,不在書架上,應在人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