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為什麼你做的讀書筆記,寫完就從來沒有再看過?

我相信,能開啟這篇文章看的人,大概都是標題中所述的情況。其實,我之前也和大家一樣。

深知

不動筆墨不讀書

的我,還是習慣做一點讀書筆記的,沒有做,總覺得一本書沒有好好看過,另外也想著讀書筆記能夠為我的學習、寫作、工作發揮一些作用。

但是,這些年來,本子換了好幾本(有些是找不到了,所以另外新開),但是,每一次寫完,也就丟在那裡了,說是筆記,其實到底記錄了什麼內容,我自己過了幾天也就忘記了。久而久之,

我甚至也開始懷疑其自己做這件事的價值。照道理,我比那些不做筆記的人,算是更加認真、更加刻苦,可是,這麼做會不會就是一個無用功?

也不僅僅是讀書筆記,聽課也是如此。我也做了很多聽課筆記,字跡工整,書寫詳盡,但是說實話,這些聽課筆記也不知道塞在那個犄角旮旯裡,寫完的那一天,好像他們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因此,對讀書筆記、聽課筆記的重要意義,有相當長一段時間,我是有疑惑的。我很清楚地知道,是需要有筆記的,但是我也很困惑,到底這些筆記該怎麼用,或者怎麼提高會開啟他們重複利用的動力?

直到今年年中,我讀到了這本書

《卡片筆記寫作法:如何實現從閱讀到寫作》

,才恍然大悟,原來不是需不需要記筆記的問題,而是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記筆記的方法完全錯了。

為此,我專門寫一篇短文,和大家介紹一下我從此書中獲得的新知和感悟。

01盧曼其人

這裡要先說一個人物。

20世紀60年代,在德國某個行政辦公室有一個工作人員,他沒有顯赫的家族背景,只是一名釀酒師的兒子,名叫尼克拉斯·盧曼。他上過法學院,但因為不喜歡與客戶打交道的工作,所以選擇做了一名公務員。但是由於行政工作也需要大量社交活動,他覺得自己也不太合適,所以每天完成朝九晚五的工作,他就趕忙回家,開始閱讀和關注自己感興趣的哲學、社會學。

盧曼一開始也和很多人一樣記筆記,比如說在書的邊角做評論,或者弄一本本子,做主題書籍筆記。

但是過了一段時間,他意識到自己的筆記,沒有任何意義——看來這個困惑,很多人都有。但是,他沒有止步於困惑,或者就此停止做筆記。而是改變自己記筆記的方式。

這就是我們待會要說的盧曼筆記法,這裡先按下不表,我先說說,這名公務員透過改造自己的筆記法後,都實現了什麼。

在他獨創的筆記法的幫助下,他用

不到一年的時間

就完成了博士論文和定職論文。這期間,他還上了社會學的課程。1968年,他被選為德國伊勒菲爾德大學的社會學教授,並擔任終身教職。

在30年間,他共出版了58本著作和數百篇的文章,涉及社會學、法律、哲學等多學科,並且這些作品,都成為了上述領域的經典之作。

我們知道,現在很多的學者主要是讓助手做主要工作或者僱傭一個團隊來寫文章,他們的“多產”並不稀奇,但是盧曼不是這樣的,他很少接受別人的幫助。

最後一個為他工作的助手錶示,他能給他的幫助就是在手稿中發現錯別字。

而真正能給他幫助的是管家。這位管家負責平時幫他和孩子們做飯。因為盧曼的妻子早逝,盧曼獨自一人撫養三個孩子,所以管家幫助他完成了很多家庭事務,讓他能安心寫作。

當然,這些肯定不是讓他能夠作出如此多學術創舉的原因。

為此,德國另一個社會學家對他的工作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得出了結論,他龐大的產出主要是因為他特殊的工作方法。

而且,盧曼並沒有有意隱藏這一點,他經常在公開場合提到他的筆記法。

另一個很重要的地方是,盧曼完成這些作品,按他的說法,其實並沒有付出特別多的心血,由此可見,這也是筆記法的獨到之處。

02盧曼筆記法到底是怎麼運作的

說到這裡,你肯定很好奇了,這個盧曼到底發明了什麼筆記法,以至於有如此神奇的力量?

盧曼筆記法,主要用到一個工具,即卡片盒,具體的操作步驟分為五步:

1。 新增:在卡片上寫下閱讀筆記或者對文字脈絡的想法。如何來做好這些記錄,待會我還好再介紹。

2。 編碼:每一張筆記都有一個獨一無二的號碼。

3。 卡片盒:把卡片放入卡片盒,按號碼排列,一伸手就可拿到。

4。 連結:為卡片增加雙向連結,讓卡片成為靈感產生器。

5。 系統:每天新增十張卡片即可,循序漸進地架構知識系統。

具體介紹如下:

1. 新增

盧曼採用的紙張並非是一般的卡片,而是較薄的紙張,因為若卡片太厚,佔地體積太大,就無法放在可觸及之處。

寫在卡片上的不只是一些值得引用的文句,或者需要謄寫的段落。更重要的是,在他在閱讀上下文中,產生了什麼想法。

2. 編碼

在新增卡片後,他開始找以前的卡片,把具有相似性的內容放在一起,並對其進行編碼。編碼越簡單越好,方便自己記憶和排列即可。

3. 卡片盒

卡片盒並沒有進行知識的次序排列,也沒有由淺入深的階層,是全部疊放在一起的。

4. 連結

每一張卡片,可以向前、向後依照數字,或者點選一些卡片上的引用卡片編號,跳躍到下一張卡片,這就是雙向連結,有點像現在的超連結。

5. 系統

盧曼的學術生涯,每天大概新增十張卡片,並建立許多的雙向連線,來維持卡片盒系統的運作。

這就是最簡單版本盧曼卡片筆記法的介紹。

03盧曼筆記法的幾點啟示

很多人說,盧曼是學者,需要寫大量文章,所以用這一套辦法可能管用,但是對我們普通人來說,很難有機會去做這麼專業的學問,學習這個筆記法有什麼意義?

我認為這個觀點有點狹隘。

實際上,盧曼筆記法更重要的是他體現的思維,而這種思維,無論你是學生還是上班族,無論你是從事專業工作還是行政工作,亦或者你甚至都不上班,但是依然有提升自己生活效率、人生意義的考慮,那都是值得參考的,為此我提幾點我的看法:

1、盧曼筆記法重新思考了人類知識的來源

我們記筆記,說到底是在記錄別人的思想,希望能夠對自己將來的工作、學習、生活派上用場。但是,之前的記法收效甚微,更多是在幫助我們加強記憶——聽過一遍,不如寫下來,加深記憶,也就僅此而已。

然而,盧曼筆記法打破了這種模式,是以積極主動的方式去思考人類的知識,他把筆記分為三類:

1)閃念筆記。

這是記錄你腦海中的每一個想法,不必考慮如何寫或者寫。

2)文獻筆記。

寫下你不想忘記的內容,或者認為在自己的思考或者寫作中會使用的內容,更重要的是,你要思考其含義,而不是原文照抄。

3)永久筆記。

這個時候不是為了蒐集,而是為了衍生想法、論點、討論,新的資訊是否與你腦海中或卡片盒中的內容矛盾或者一致、印證、補充?能否產生新的想法?

這時候,可以把這個念頭記錄下去。

由此可見,這其實是以思考為導向的筆記,重點是思考,而且是透過大量的筆記進行“串聯”,讓想法變成“活物”,在這樣的情況下,自然會產生很多“創見”。

2、真正意義上重視日常積累

盧曼筆記法認為,沒有人能夠從0開始寫作,那種頭腦風暴式的研討意義並不大,實際上大多數人都是在努力調取自己之前的記憶而已,但是調取記憶的品質往往並不高。

盧曼每天記10條筆記,量其實不高,但是質卻很高,每一條與其他的條目又進行了有效的“串聯”,更是增強其知識的關聯度。

說到底,這其實是“有備而來”,即根據自己感興趣或者在研究的領域為主要範疇,有針對性地平時就在收集方方面面的資料,可能那個時候都沒有什麼“任務”,但是思考和資料已經準備起來了,自然等到需要的時候,不至於重起爐灶,或者僅憑過去的記憶來搞定。

這確實是很“笨鳥先飛”,但是也是真正紮紮實實的做法,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用這樣的方法去完成日常積累,那該是多麼可怕的一件事?

說“內卷”,這才是真正終極意義的內卷吧!

3、能夠幫助我們有效利用“未完成”情結

為何這些筆記沒有用上,會讓這麼多人感到不舒服?

盧曼筆記法氣死也給出了答案。

這裡要講一個心理學的名詞叫:蔡格尼克效應。

1927年,心理學家蔡格尼克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將受試者分為甲乙兩組,同時演算相同的數學題。

其間讓甲組順利演算完畢,而乙組演算中途,突然下令停止。

然後讓兩組分別回憶演算的題目,乙組明顯優於甲組。

這種未完成的不爽深刻地留存於乙組人的記憶中,久擱不下。而那些已完成的人,“完成欲”得到了滿足,便輕鬆地忘記了任務。

我們很多人之前做筆記,無非是把筆記當做一個外部硬碟,好像放在這個硬盤裡就完事了,就好像甲組,已經完成了題目一樣,這就導致這些筆記最終躺在硬盤裡。

然而,盧曼筆記法讓這些筆記始終處在“未完成”狀態,因為它們一直是一個龐大知識體系的一分子,是會隨時進行串聯的,因此也會被記錄人牢牢地記住。

當然,知易行難。我看完後覺得最難的地方其實是執行。有很多人會花費很多時間去考慮如何做筆記,怎麼把筆記寫得很“完美”,卻不敢落筆寫下第一條筆記,這才是最大的阻礙。

其實盧曼筆記法要求的不是這些形式主義的東西,而是有這樣的思想,無論是什麼樣的紙片,還是電腦記錄,其實都可以,關鍵是做起來,每天記錄10張,否則再好的方法,恐怕都不能真正幫助你!

作者 | Arthur Chen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簡介:心理圈稀有性別男顏值高諮詢師,長相年輕、內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銘:惜時惜人。諮詢小時數:3500小時,研究方向:職場心理、婚戀兩性、身心疾病、朋輩心理輔導。近期關注:要事第一、正念減壓、網路時代人際溝通。

編輯 |

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