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中國古代無上經典與佛教的大融合,體現了中華文化強大的包容力

我們現在提及周易八卦,陰陽五行,與我們的儒釋道似乎是天然一體的,他們構成了我們傳統文化哲學的框架,我們平時談及很少刻意將他們區分開,而是混而談之。

其實,歷史上儒釋道本身就有一個融合的過程,而易學作為中國上古時代便存在的知識,與儒釋道尤其是後傳入的中國的佛教,有著長期的融合過程。

佛教與《周易》思想的融合,還要從南北朝時代說起。

今天我們就簡單聊聊南北朝隋唐時代,佛教與《周易》是怎麼完成融合,兩個不同系統的思想怎麼在中華文化強大的包容力之下合二為一的。

易學自伏羲創立先天八卦開始,到周文王演《周易》,再到孔子及孔子後學作“十翼”,逐漸形成了一套以占卜預測為基本內容,以陰陽五行天干地支為輔助的哲學體系。

而佛教是悉達多在古印度創立的宗教,傳入中國大概是在東漢時期,繁榮於南北朝隋唐時代,這兩個看似不相干的思想,在中國相遇糾纏,最終產生了“化學反應”。

南北朝是佛教和《周易》融合的開端,那個時期是佛教在中國傳播發展的第一個高潮,當時的達官顯貴,士族文人多崇拜佛教。

北方胡人建立的諸多政權,受到西域佛教的影響很深,北方成為東亞佛教的基地,而南朝諸國也不遑多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南朝從帝王到民間,都有大批的佛教信徒。

在這種局面下,那些原本精通儒學的名士與佛教合流,作為儒學經典的《周易》自然不可避免地會與佛教理論產生碰撞。

以梁武帝蕭衍為例,蕭衍最初以大儒起家,他的儒學造詣很高,但後來蕭衍成為了虔誠的佛教徒,他遇到困難一則求佛拜菩薩,同時他還會用《周易》進行占卜。

同樣的例子還有前秦,前秦本身就是一個以佛教為指導思想的政權,他們為了爭奪西域高僧鳩摩羅什差一點發動戰爭。但就是這樣一個政權,他在征戰時卻會用《周易》起卦進行占卜,以定軍事策略。

還有拓跋鮮卑的北魏孝文帝,他南遷洛陽之前,命人用《周易》進行預測,使得群臣無法反駁他。要知道,北魏也是一個以佛教為主流宗教的國家,皇帝遇事問《周易》的佛教國家,這就是當時的真實情景。

佛教與《周易》理論上的融合還要等到隋唐時代,唐代華嚴宗是一個典型的《周易》與佛教融合的例子。

華嚴宗認為《周易》陰陽轉化,盛衰迴圈的道理與佛教的輪迴思想枯榮雙樹哲學都是相通的。

李通玄,著名的唐代佛教理論家,他創作的《新華嚴經論》將《華嚴經》中諸神用八卦所代表的方位解釋,比如他認為南離之卦代表了南方是佛教中心,即古印度誕生了佛教。

佛教禪宗如曹洞宗對於《周易》理論也很重視,其學說與華嚴宗有相似之處,是將《周易》與佛教禪法結合的典範。

《周易》最初並不是儒學經典,但是卻被儒家創始人孔子奉為珍寶,晚年嘗以易學傍身,成為易學大師。

《周易》最初也不是道教的經典,但卻被東漢丹道奠基人道教先驅魏伯陽推崇引用,撰寫了道教丹道奠基之作《周易參同契》。

《周易》最初更不是佛教典籍,但卻被後世佛教徒引用並加以吸收。

《周易》與佛教的融合,既顯示了中華文明強大的包容力,也顯示了易學之道通於天道,任何哲學範疇內的知識都能與其找到共同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