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郭永懷:兩彈元勳中唯一的烈士,飛機失事時用生命守護核彈機密

有這樣一位科學家,他師從世界著名的氣體力學大師馮·卡門,與錢學森是同門好友,他撐起了新中國成立後物理和航空事業的發展,是當之無愧的“科學大家”;他放棄在美國的高官厚祿,為了心中的“報國夢”,毅然回國。幾經周折,終於踏上了闊別16年之久的故土;他在回北京工作的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被發現時仍然用身體死死地護住重要的實驗資料,為國家作最後一次貢獻。他就是唯一一位被授予烈士身份的“兩彈元勳”——郭永懷。

1909年,郭永懷出生于山東省榮成市的一個農民家庭,從小他就表現出過人的學習天賦,家裡人十分重視,將他送入學堂接受教育。

20歲那年他考上了南開大學的預科理科班,之後又被推薦去北京大學繼續深造,接連受到顧靜徽、饒毓泰等物理專業教授的指導,專業基礎十分紮實。

郭永懷

1938年他參加了中英庚子賠款基金會留學委員會舉行的第七屆留學生招生考試,當時他想去的專業只錄取一人,競爭激烈,但他最終他憑藉著出色的成績與錢偉長、林家翹等人以相同的分數被錄取。

當時時局不穩,出國路並不順利,幾經周折,終於在1940年8月,他們一行人來到加拿大的多倫多大學。從此,郭永懷開始了他長達16年的海外求學生涯。

在多倫多大學郭永懷學習的是應用數學,國外豐富的學習資料和研究成果讓郭永懷大開眼界,除了學習本專業的知識,他還經常跑去旁聽其他名家的課,不斷地充實自己。

一年後郭永懷得到機會去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立理工學院研究可壓縮流體力學,當時這裡代表著空氣動力學研究的最高水平,也是在這裡他認識了一生的好友知己——錢學森。

錢學森

兩人都師從世界氣體力學大師馮·卡門,平時一起做課題,開展研究計劃,閒餘時間一起在美國觀光。

期間郭永懷取得了博士學位,還和師兄錢學森一起完成了有關“解決跨聲速飛行問題”的課題,首次提出了“上臨界馬赫數”概念並得到了實驗證實,成為該領域當之無愧的領軍人物。

1946年在同門的邀請下郭永懷前往康奈爾大學航空工程研究生院任教。在這裡,他探索開創了奇異攝動理論,在許多學科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來到海外後的郭永懷一心學術,在專業領域不斷突破的同時,還在康奈爾大學邂逅了美麗的愛情,1948年他與正在就讀工商管理系的江蘇女孩李佩喜結連理,很快有了女兒郭芹。

優渥的生活條件並沒有讓郭永懷忘記祖國,他時刻關注著祖國的發展,希望能用所學報效祖國,很快機會來了。

新中國成立前夕,郭永懷參加了中國留學生組織的留美科學工作者協會,在協會中大家都表示心繫祖國,想要回國參與建設,這也使得郭永懷回國的心情更加迫切。

但是回國路困難重重,以錢學森為首的一批學者受到美方的無理扣留。1953年8月,經過中國政府的努力,美國政府取消了禁止中國學者出境的禁令。

雖然禁令解除,但美方仍然在暗地裡阻撓。期間不斷有人以美國的高官厚祿和中國的簡陋條件做對比,希望他回心轉意,但郭永懷始終不為所動。

1955年,先一步逃離美國控制的錢學森寫信給郭永懷,力邀他到自己的研究所任職,期盼他的歸來。

為了讓美國能徹底放手,郭永懷含淚燒燬了自己多年來的研究手稿,搖曳的火光中是一顆熊熊燃燒的愛國心。

終於,在1956年國慶節的前一天,他帶著妻女踏上了歸國的飛機。

郭永懷回國後受到了祖國和人民的熱烈歡迎,隨後他就緊鑼密鼓的開展工作。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的新中國百廢俱興,尤其是代表國家硬實力的理工科領域,無論是裝置、技術,還是人才、學術理論等方面都遠遠落後於世界水平。道阻且長,郭永懷積極投身到祖國事業中。

他在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任副所長一職,與錢學森、錢偉長等同事參與制定了“科學技術發展十二年規劃”,擔任力學專業科技規劃組的副組長,為我國近代力學制定發展方向和研究目標,迅速帶領力學研究發展到現代化階段。

科學發展在於長遠,人才就是其中的關鍵。在他的帶領下,我國確定了全國高等院校力學專業的設定。1958年,中國科技大學開設化學物理系,郭永懷系主任,親自講授邊界層理論等課程和帶研究生。

為了讓國內的物理學研究能呈現“百家爭鳴”的狀態,讓學術成果充分湧流,不斷提高,郭永懷創辦了《力學學報》和《力學譯叢》,翻譯出版了力學領域的多部學術著作,讓國內學子都有機會接觸到先進的物理學理論知識。

同時,他經常與學者們交流討論,毫無保留地分享知識,科學的火苗在中國燃燒了起來。

當時新中國的外部環境並不明朗,以美國為首的資方資本主義國家不斷從軍事、經濟、外交等領域給中國施加壓力,意圖將這個剛成長起來的社會主義國家扼殺在搖籃裡。

隔著一灣海峽,美國多次開展核戰爭演習,我國領導人意識到形勢嚴峻,落後就要捱打,當即決定研製核武器,發展國防事業。

1957年我國與蘇聯簽訂《國防新技術協定》,蘇聯同意向中國提供技術支援,為此我國專門成立了負責核武器研究的二機部九局,後來演變成九院,也是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的前身。

1959年,蘇聯與我國的外交關係陷入了僵局,蘇聯撤回了中國境內所有的技術人員,並帶走了數學模型和實驗資料,好不容易發展起來的核武器研究遭遇困境。

意識到依仗外國力量終究無法走得長遠,我國領導人痛定思痛,決心自己研發核武器。

於是,1960年,105位科學家組成了一支特殊的隊伍,他們代表了當時中國物理化學領域的最高水平,全力投入到原子彈的開發工作中,郭永懷擔任九院副院長,負責相關方面的領導工作。

然而,要在沒有圖紙和相關資料的情況下開展核武器研製工作是極其困難的,全力發展核事業對於很多人來說可能只是一句有力的口號,但對於一線的研發人員來說付出的艱辛是難以想象的。而郭永懷作為這項研究的核心成員,往往要身兼數職。

在原子彈研發的理論探索階段,他在許多關鍵問題的解決上提供了重要思路。例如,在原子彈採取什麼方式引爆的問題上,他比較分析了各種方法的優劣勢,最終確定了較高階的“內爆法”作為主攻方向。

在實驗階段,他與科研人員守在第一線,實驗基地位於海拔3800多米的高原上,普通人都很難適應,更何況此時的郭永懷已經年過半百。

但作為專案的負責人,他要實時把控實驗的程序,預防可能出現的問題,為此他風餐露宿,身體也不斷透支。

終於,在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成果,這朵升起的蘑菇雲向世界宣告中國成為第五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

原子彈研發成功給了所有工作人員一劑強心針,不依靠他人我們完全有能力自己研發核武器,這也意味中國核事業的科研水平已經是世界領先水平。一鼓作氣,他們又緊鑼密鼓的開展人造衛星的研製工作。

1965年9月,郭永懷受命負責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的組織領導工作。此後,不斷有捷報傳來。為了不斷突破技術瓶頸,郭永懷經常往返於青海和北京,將最新的實驗資料帶去北京研究討論,常年的高強度的工作,他的身體經常出現問題,但他從來都是置之腦後。

1968年12月4日,郭永懷再一次前往北京,在青海的兩個月的時間,他又有了重要的實驗思路,於是他一刻不停,連夜登上了飛機,但這一次他再也沒能回到他奮鬥了一生的地方。

1968年12月5日凌晨,郭永懷乘坐的飛機在降落時失去平衡,墜落在跑道外,飛機燃燒起來,在場的人員立刻開始救援,但為時已晚。

郭永懷的遺體被辨認出來時,與他的警衛員牢牢抱在一起,在兩人中間是重要的實驗資料,在他們的保護下,這個檔案完好無損。

對於郭永懷來說,這份資料是他一生的心血,也是中國科學事業發展的一塊磚,即使在最後一刻也要為祖國做一份貢獻。

1968年12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務部授予郭永懷烈士稱號。1999年,郭永懷被授予“兩彈一星”稱號。比起這些榮譽,或許郭永懷最在意的訊息是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

因為工作的保密性,再加上早早犧牲,比起錢學森、錢偉長這些如雷貫耳的名字,郭永懷有些鮮為人知。但作為後人我們不該忘記,在建國後的艱難探索時期,有這樣一群科學家,他們隱姓埋名,風餐露宿,在荒蕪的沙漠裡為中國築起了堅固的保護傘。

郭永懷用一生向我們訴說科學家的家國情懷,他是真正的科學大家,不僅在於他優秀的科研能力,也在於他對祖國的赤誠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