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天下第一陵,地宮或深500米,有百噸水銀開啟可復原秦始皇頭像!

位於陝西臨潼,城東約5000米處,據史料記載秦始皇自即位之初,就開始營建這座陵墓,前後延續30多年,秦王時,使人未完全竣工,20世紀60年代後,考古界對該陵墓進行多次調查和探測。但出於保護文物的目的,始終被挖掘,20世紀70年代,秦始皇陵墓中的兵馬俑發掘出土,它們再讓人們震驚之餘,也使這座與驪山腳下的秦始皇陵聞名於世位於驪山腳下的那座幽深而神秘的秦始皇陵。

無論是從凌園的封土 地宮,內外城垣的形制上看,還是從其附屬建築和佈局角度分析,與先秦時期的任何一座國君陵園都有很大的差異,其陵寢規模之宏大,設計之奇特,用工人數之多,持續時間之長,均屬空前絕後,這組充滿神秘色彩的地下王國,千百年來引發了無數人的猜測與遐想,地宮的深度門戶,以及其中的上具天文 水銀,奇珍異寶,防盜裝置等重重迷團,不僅困擾著諸多專家學者,也是秦始皇陵,更加引人注目,秦始皇陵的眾多未解之謎,首先引起人們注意的是其地宮的深度和廣度,地宮究竟有多深了,司馬遷在《史記》中說《穿三泉》。

漢舊儀則言,已深已極,說明已經生到不能再挖的地步,這個問題引起了華裔物理學家,丁肇中先生與陳明等三位科學家的興趣,他們利用現代高科技手段探測並推測地宮的深度應為,500到1500米。至於秦始皇地宮的廣度,最新的考古勘探資料表明東西方向上,它的實際長度為260米,南北方向的實際長度為160米,總面積達41600平方米,其規模相當於五個國際足球場這麼大。堪稱秦漢時期規模最大的地宮,考古專家透過鑽探進一步證實,幽深而宏大的地宮為豎穴式,所謂豎穴式,即由地面垂直向下挖成豎向土坑,利用坑壁,作為墓穴的一部分或全部牆壁。

司馬遷在史記中描述,秦陵地宮時寫到,上具天文下具地裡,其中的含義是什麼呢,著名考古學家夏鼐先生經過反覆考證,初步推斷,其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含義應理解為,墓室頂,有繪畫,或線刻的日 月 星象圖,這一古老的傳統,可能仍儲存在秦始皇陵中,近年來,西安交通大學的考古專家在漢墓中發現類似天文地理的壁畫,其上空是象徵天空的,日 月 星影象,下部則代表,山川河流的壁畫,由此推斷,秦始皇陵地宮的上部,可能會有完整的28星宿圖,下部則為以水銀代表的山川地理圖,那麼,領悟中那麼,陵墓中到底有沒有水銀,始終是一個謎。

2003年地質學專家經過反覆測試,終於發現秦始皇陵的封土中有汞異常現象,該處土壤中含有大範圍超異常的汞含量,而秦陵周圍其他地方的土壤汞含量極低,這初步證實了實際所載,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的真實性。那麼地宮為什麼要以大量水銀模擬天下的江河湖海,北魏時期的地理學家酈道元,對此的解釋為,以水銀為,江河湖海,在於以水銀為四瀆,五嶽九島,具地理之勢,歷史學家的說法更為貼切,一是,水銀的形態顏色像水,二是,水銀有毒,墓中有大量水銀存在,微生物不易存活繁殖,這樣儀體,棺槨和陪葬品,腐朽的速度會慢一些,三是,大量的水銀,揮發到墓穴的空氣中。

一旦盜墓者潛入墓室,吸進過量的汞蒸氣,輕者,清潔肌肉癱瘓精神失常,重則一命嗚呼,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防盜的作用,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在出巡途中,當時又正值酷暑時節,根據目前遺體保護的經驗,一般一級保護必須在死者死後即刻著手處理,稍有,延誤,屍體本身已開始變化,在先進的技術,也回天乏術。而秦始皇死後輾轉了數千裡才回到咸陽安葬,前後間隔近兩個月,《史載》李斯等人為了延續屍體的臭味,把一擔鮑魚放入,運送秦始皇遺體的車帳中,可見遺體在途中,已經開始腐爛,照此判斷,秦始皇的遺體不等運回咸陽處理,早已面目全非。

所以說,所以說,秦始皇遺體儲存完好的可能性非常小,秦始皇陵考古隊,隊長段清波指出,秦始皇的遺體完好儲存下來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但是根據目前在墓中探測到的水銀,和秦漢時期對人屍體處理的手段分析,保護完整的骨骼的可能性非常大,他說,一旦發現其骨殖,我們從骨架當中,提取出秦始皇本人DNA片段,之後再結合與秦的祖先相關的DNA結果,就可以解決一個問題,即秦人的來源問題,段隊長進一步指出,根據秦始皇的骨架,還可以復原出他的長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