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從明到清,茶具經歷了怎樣的變革

茶具作為一種物質遺存,是古代人類活動遺留下來的,由於不同時期人們飲茶文化的差異,所需要的飲茶器具也不同,因此人們根據這種不同的需要而製造出來的飲茶器具。

茶具作為一種物質的存在,是受人們意識的支配,並是人們思想行為的結果。每個時代生產具有什麼風格特點的茶具,除了它的實用性外,跟每個時期人們的審美文化有著直接的關係。

一、明代茶具審美文化

由於明初節儉風氣的盛行,以前那種閒逸優雅的生活方式不被提倡。因此,在宋朝盛行的點飲抹茶的飲茶方式逐漸被元代興起的、更簡便的衝飲散茶方式所取代。飲茶器具變得更加簡單易行,幾乎同今天無異,全部的飲茶器具也就包括沏茶的茶壺和飲茶的碗或盞。

然而在茶具的風格上,卻在逐漸擺脫元代的一些典型特徵,除了明初的一些茶具還帶有元代的風格外。因為茶具藝術風格的變化是要經過一個緩慢的過程,尤其是明初社會剛穩定下來,需要有一定的時間形成自己的時代風格。

明朝中期,一種以前中國從未有過的趨勢——商品化經濟發展起來。而伴隨著商品化經濟的發展,龐大的市民階層作為社會上新興的一股勢力日漸增多,這種新興的階層帶來了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新興文化。

在商業化的趨勢下,他們對慾望的渴求似乎永無止境。他們追求奢華的物質享受,逐漸興起了以華為美的風尚。人們郊遊踏青、外出賞花,處處體現出一種更加開放、更加感性化的新生活。

1。絢麗多彩的五彩瓷茶具

然而正是這種以華為美的審美觀和更加開放的生活激勵著人們的創新意識,這對於一個民族的文化來說正是不可缺少的。尤其是隨著商品經濟而新興起來的以手工業為主體的市民階層,他們則影響了此時審美文化的一種趨勢,此時的茶具設計中也創造出了許多具有時代特色的新產品。出現了彩繪茶具,如絢麗多彩的鬥彩茶具。

2。文人的文化品味與造型古雅的紫砂壺

然而明代的文人學士面對明中期官場的腐敗,為了潔身自好,表現出一種“單薄、寧靜”的歸隱思想,“平淡”和迴歸自然成了他們的生活與審美需求,而茶則成了他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飲茶品茗、品評茶具、寫茶詩、編茶書成為一種雅士行為的代表,在茶的審美中又迴歸到了陸羽所提倡的自然樸實的簡約之道上。

據史料記載,中國古代茶書中明代幾乎佔了一半以上。明代直接沖泡散茶的方法省去了煎茶、點茶的許多繁瑣程式。似乎看來整個精神的享受過程被抹掉了,其實不然。此時除了注重茶湯的色澤外,更加講究“茶味”、“茶趣”。

在飲茶前還增加了一道洗茶的程式,目的是為了洗掉混在茶中的塵土或者去掉茶中的陰溼之氣。對於洗茶用的水還有許多講究,要用“熱水”,但同時水“不能太燙”,否則會沖淡“茶味”等等。

茶壺是順應沖泡散茶的方法發展起來的,明代之前是沒有茶壺的。茶壺的質地是紫砂或瓷質茶壺為上,尤其是紫砂壺,直到今天還仍作為“茶具中冠冕之作”而被大家所推崇。

明代茶具藝術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紫砂茶具的異軍突起,一提及紫砂,則要當屬宜興的紫砂茶具。同青花瓷茶具最早出現在唐,而到了元代才興盛一樣,實際上,最早的紫砂茶具可追溯到宋代。可能由於飲茶方式及審美情趣的不同,紫砂茶具沒有得到宋代人的重視。

造型古雅的紫砂壺在明代尤其受到一些文人的青睞,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不僅蘊含了深厚的人文韻味和茶道精神,而且還包含了一種深刻的人生哲理在裡面,更重要的是它獨特的藝術創造性。製作者在製作時精心揣摩,並摻雜了個人情感和寄託,風格獨特。

紫砂茶具不僅僅是作為一種日常生活器具,它更重要的是作為一種藝術品而存在的。同吟詩作畫一樣,它是人們表達情意,以物言志的一種重要途徑。同時,它極高的審美價值和文化價值還表現出人們從趨同逐漸走向求異的心理。

也正因為如此,明代出現了一批優秀的制壺名家,並且這些制壺高手都是文人墨客出身。他們面對明朝後期的社會現實卻深感無力,從此轉而修身養性,獨善其。紫砂茶具正好成為他們表達自己內心世界、傳遞內心思想感情的一種媒介。

據相關史料記載,第一位使紫砂壺藝術化的是供春。之後湧現出一些制壺名家,在這裡尤為值得一提的是時大斌,其做工不僅精巧細密,而且還刻以文人墨客的題字,更有濃郁的古雅風格。並且造型也是千變萬化,豐富多彩,有幾何型壺如四方、八角、六方,還有仿植物型如梅花,如此等等。

二、清代茶具審美文化

進入清代,政府長期推行重農抑商政策限制了明朝已出現的商品經濟的發展。於是審美文化得以依附的經濟基礎被限制了,在明朝時人們所表現出來的創造的熱情和能力也被抑制。

然而,清朝的滿族統治者們對於中國兩千多年的漢族封建文化高度認同,一切“仿古制行之”。因此,在清朝興起了一股對古文化的復興之風,對古代文物的收集和珍藏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對古雅美的追求成為清代文化中的一種審美風尚。

在文化上,清代幾乎沒有自己的創造,然而作為一個時期最顯著的特點的可以說是對它的多元化。它善於總結前代的藝術和文化,並加以融合。從縱向來看,清代進入了一個全面復古的時期。但是在橫向來看,它以“天朝”自居,拒絕向國外學習,閉關鎖國,最終走向了沒落。

1。清代茶具文化中的繼承和發展

在文化的繼承中,茶文化作為一種雅的文化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作為其物質載體的茶具無論其造型還是裝飾等,也相應地出現了一些新的審美特徵,尤其是出現了“康乾盛世”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經濟的繁榮使瓷器茶具中的彩繪瓷工藝達到了高峰。

蓋碗是清代流行的在茶事活動中不可缺少的飲茶器具之一,它由蓋、碗、託三部分組成,集泡茶和飲茶於一身。作為一種沖泡散茶的用具,蓋碗比起前代所用的茶壺等更為簡便。不僅如此,比起其它的飲茶器具,蓋碗還有一些自身的優點。

比如,在泡茶的過程中,品茶的人還可以觀賞到茶色,並能聞到茶散發出的清香等等,而這恰恰是品茗特別講究的。因此,關於這一點,魯迅先生在《喝茶》一文中還提到說“喝好茶,是要用蓋碗的。”

2。清代茶具文化中的多元化

清代是中國曆代傳統文化集大成的一個時期,無論在文化藝術上還是在製作工藝上,都表現出了多元化的特點。所以在茶具的製作工藝中,對前代的工藝進行綜合,把多種藝術元素進行了富有創意的融合,於是清代茶具中出現了青花瓷茶具、五彩瓷茶具、琺琅彩茶具、粉彩茶具等。

在茶具的裝飾手法上,把繪畫中的山水畫移植到茶具裝飾中去。並吸收中國水墨畫的特點,把青花加水分為濃淡不同的五種色階,從而產生了極為豐富和極具層次感的色彩過渡效果,使得單一的青色變得濃淡有致,出現了水墨畫的效果,給茶具的裝飾帶來一種活潑、生動的畫面。

清代的青花瓷茶壺在其深邃的畫意背後,展現在人們眼前的是富有創意的藝術處理方法。壺嘴被巧妙地處理成竹節的形狀,一隻竹子在竹節狀的壺嘴處伸出來,立面的壺嘴造型和平面的裝飾自然而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就整個色調來看,白多而青少,讓人感到一股深厚的文化意蘊。

粉彩茶具也是清代茶具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是清代人在藝術上審美創造的結果。它借用了西洋水粉畫畫料能出現暈化的效果,在燒製的塗有玻璃白的胎上上彩,然後再燒製,色料的暈化效果形成了明暗、虛實之間自然的過渡,這種色彩直接的過渡,使得畫面的效果更加協調

清代茶具的紋飾以繪畫居多,具有典型的水墨畫的特點。其表現手法,用筆方式所產生的視覺效果幾乎同當時一流的畫師或畫家相差無幾。圖案在茶具的裝飾中也佔很大一部分,還出現了文學氣息濃厚的書法題字。

總之,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是清代茶具裝飾上的主要特點。帶有吉祥寓意的圖案成為茶具裝飾中常見的裝飾題材,特別是在民間茶具中更為流行,表達出了人們祈福求祥的心理,以及對未來美好事物的期盼。

3。紫砂茶具的繼承和創新

清代的紫砂壺在對傳統元素進行綜合之後,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尤其是當時的文人墨客和書畫名家的參與,使紫砂壺的設計與製作有了更深的藝術內涵。比如,在壺的製作中融入例如繪畫、書法、篆刻等藝術。

或裝飾於壺壁,或直接是雕塑性質的壺的造型,使得紫砂壺不僅僅是作為一件茶具而存在,它更多的是一件供人們把玩欣賞的具有豐富內涵的藝術品。清代的紫砂壺在造型取材上更為廣泛,在實用性的基礎上,有對自然界中的自然形象進行簡化或變形而得到的。

比如柿子壺,竹形壺、葵花壺等,開創了壺體造型的一個新的品種,稱之為“花貨”,表達了清代人崇尚自然之美,渴望迴歸自然的審美需求。還有許多以方形、圓形或圓柱等幾何形體作為藝術造型的。

此外,由於清代統治者以古為美的審美文化,在紫砂壺的設計製作當中,出現了許多仿古代的器物。有仿青銅器造型的,有仿玉器造型的,甚至還有秦漢瓦當等造型的茶壺,形成一種古樸的典雅之美。

清代茶具是在滿足實用性功能的前提下,追求人們對審美的特殊需求。然而也有些茶具只是作為一種滿足人們審美的需要而存在的,或是作為文人欣賞把玩的物件。這些茶具,與其說是一種實用性的器具,不如說它們是承載著豐富文化內涵的藝術品。

在清代人們所倡導的“只要是古典的就是美的”這樣一種審美觀的影響下,在茶具設計中最能體現清代特色的就是仿古瓷風的盛行。同時,清代人善於綜合古今、中西方的藝術元素,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創造,可以說清代的茶具特色既是古樸雅緻的又是絢麗多彩的。

三、總結

中國在歷史上曾經是出口陶瓷產品的大國,這種局面一直持續了將近一千七百多年。然而目前中國的茶具,尤其是陶瓷茶具,同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卻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其背後的原因主要是中國人在看待茶具這一產品上還沒有擺脫“鍋碗瓢盆”的概念,沒有把茶具當作一種具有很大文化附加值的藝術品來看待和經營。

尤其是在大眾的餐桌上,僅僅是為了滿足日常生活的需要,對實用性以外的其他藝術審美上的價值基本不在乎。創新是建立在需求基礎上的,尤其是作為主要消費力量的普通大眾對茶具藝術性的追求,才會真正推動茶具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