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皖"美春節|非遺×遊樂,帶你開啟2022過年新方式(一)

走過歷史長河,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道動人的風景,傳承著原生態的文化基因,保留著具有當地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文化精髓。安徽,是名副其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大省。目前,全省擁有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3項,國家級99項,省級479項,市、縣級5600餘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119名,省級792名,市、縣級7100餘人。

這個春節

徽姑娘帶領大家開啟2022過年新方式

品味江淮民俗

體驗徽風皖韻

淮河琴書

淮河琴書是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民間曲藝形式,原稱安徽琴書,也有人稱之為“洋琴”、淮北琴書等。相傳在明未清初,從山東西北部傳至魯西南,江蘇蘇北一帶和安徽鳳陽、蚌埠、阜陽及皖北各地,至今已有近三百年的歷史。淮河琴書曾名“唱絲絃的”,1人拉著墜胡或踩著梆演唱(現在還有這種形式),慢慢發展加入了楊琴伴奏,稱為唱捶琴、唱楊琴的;解放前,後許多藝人們在各地安下場子演唱一些中長篇書目,也稱為唱琴書的。由於其主要伴奏樂器為“揚琴”、“墜胡”,用安徽方言演唱,又因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吳舜英到外省演出,在琴書前冠安徽二字,稱之為“安徽琴書”。因其流傳發展主要區域在皖北、魯西南、蘇北等淮河流域,2008年12月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正式命名為“淮河琴書”。淮河琴書,是淮河流域珍貴的民間文化資源,作為一項深受老百姓喜愛的民間藝術品種,其保護、傳承和發展對搶救民族文化遺產,提倡文藝多樣化,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將發揮無可替代的作用。作為“淮河琴書”的保護單位,蚌埠市蚌山區文化館在該專案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名錄後,進一步加大了對該專案的保護力度,建立了傳承基地、創研室、培訓室,出資購買了一批琴書教學用琴,演出專業用琴,如揚琴、二胡、墜胡等樂器及演出服裝。特別是對淮河琴書的傳統曲目進行了挖掘和整理,如傳統段子:《豬八戒拱地》《小兩口爭燈》《姜子牙賣面》《雙禿鬧房》《太君辭朝》《寶玉哭靈》《朱賣臣休妻》等。新創作和改編的有《雷鋒送親人》《吃麵條》《好人一生平安》《十八里相送》《啟母望夫》《都愛這個家》等四十餘篇,蔓子書《張庭秀私訪》《王天保下蘇州》《打蠻船片段》和《羅衫記》。並根據真人真事創作了一批“好人故事”為題材的琴書作品,如《心繫鄉鄰》《巧遇》《十九大精神指航向》。其中,作品《巧遇》榮獲安徽省第二屆“群星獎”,《情繫鄉鄰》參加華東六省一市“南腔北調說唱英雄會”優秀作品展演;《十九大精神指航向》參加了市、區“進農村、進校園”、宣傳“十九大”活動近二十餘場。同時利用報紙、網路、電視等媒體進行宣傳,擴大淮河琴書的影響力,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使這一珍貴的、具有歷史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了有效的保護和傳承。

非遺欣賞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