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舌尖上的“非遺”,用一輩子做好一件事

提到非遺,你能想到什麼?視聽藝術、越劇、中華刺繡、碼頭號子……您可能不知道,非遺可不只有“看”,它還能“吃”。比如楊浦人熟知的“一心齋”,就藏著一門傳承了六十餘年的手藝——清真菜點製作技藝。

//

好味道,

六十多年不變

“砰砰”,二兩煎包落在不鏽鋼鐵盤上;“吸溜”,嗦一口香菜滿滿、熱氣騰騰的牛肉粉絲湯……上午十點半,還沒到飯點,位於平涼路上的一心齋清真飯店裡已熱鬧起來,碗筷碰撞的聲音此起彼伏,煙火氣十足。

這家已開了六十多年的老牌飯店,對周圍居民來說是再熟悉不過了。最經典的幾道菜,熟客們閉著眼睛都能報出來:牛肉煎包、牛肉鍋貼、三黃雞、醬牛肉……這煎包是其中名氣最大的,每次一煎起來就是金黃焦脆的一大鍋,等鍋蓋一掀,滋啦作響,香氣撲面而來,讓人口水直流。

“不光是味道好,還乾淨衛生。”居民胡阿姨表示,因為年份長了,自己對一心齋很信任。如果想不出吃什麼,就會來這裡。

來一心齋吃飯,廚師幾乎沒有“失手”的時候,每道清真菜點都有各自的配方,加入什麼調料、多重的肉糜,都有規矩章法。

牛肉煎包從麵皮到肉餡兒,選材和分量都是固定的,牛肉只用精選的黃牛後腿肉,無筋無皮,製作時麵皮一兩二,肉餡一兩四,加起來就是二兩六,熟練的麵點師就是“人肉稱重器”,用手輕輕一掂量,就能即刻感覺出來。

一心齋的食譜隨著季節的轉換而更新,這也是“習俗”。譬如每年4月起,這裡就要開售各色冷麵和刨冰、綠豆湯;每年冬天,這裡還會上新年夜飯半成品,方便宅家過年的家庭。

隨著時代潮流的更迭,一心齋也在研究創新。前兩年,這家老字號餐飲企業做起了外賣生意,在收銀臺邊支起了一張小桌,專門用來放外賣餐點。每到飯點,桌上就堆得滿滿當當。

最近,廚師們還研究起了烤肉串,秋冬的時候,大家都能在這兒香噴噴地來幾串。正是這樣的堅守與創新,讓一心齋開了六十多年,生意越發紅火。

傳承,從1913年開始

飯店負責人馬旺林,是清真菜點製作技藝專案的上海市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已近80歲的他,頭髮裡夾著幾縷白絲,目光卻依然炯炯有神。每天早上,他都親自到店調配秘製的肉餡、醬料等,並完成常規的巡視。

既已成非遺專案,這就不是做個菜那麼簡單。就說牛肉煎包,做起來都有門道可循,也有歷史沉澱。馬旺林的技藝,上可追溯至第三代傳承人馬世盛,也就是他的祖父。1913年,馬老先生在山東曹縣開起了“馬記”清真飲食攤,將牛肉煎包、咖哩牛肉湯、醬牛肉等列入選單,餵飽了一批又一批飢腸轆轆的食客。而這,也正是日後一心齋裡幾道名菜的雛形。

隨著手裡的功夫一日比一日老道,小攤的名氣一日比一日大。再後來,馬家居家南遷至鎮江,又於上世紀40年代末遷至楊浦區黃興路一帶紮根。

馬旺林起初就是個學徒。那時他還很小,按現在來算,才到上初中的歲數。他還記得第一次進廚房,眼前是一個個煤球爐,那時他還不知道,自己將與這灶臺相守大半生。後來到了90年代,馬旺林來到一心齋工作,並親手參與菜譜定製,帶教新手,將整家門店越做越大。

如今,門面從一個小小飲食攤,逐漸擴張至200平方米的一心齋飯店,再到如今逾千平米的三層小樓,門前懸著一塊亮閃閃的招牌,吸引著往來市民。菜品更從只有點心,演變到冷菜、熱菜超200個品種,每逢春節前夜,這裡總訂了幾十桌年夜飯,桌桌大餐。

目前,馬旺林已將這手藝傳給了兒子,盼有一天這個第四代傳承人能繼續將一心齋的味道與文化傳承下去。“一心齋,顧名思義,就是要一心一意地做好一件事情。而我知道,清真菜點就是我將用一輩子去做好的事。”

【來源:新聞晨報】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