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書法雅集】《張猛龍清頌碑》書法鑑賞

《張猛龍清頌碑》,楷書,26行,每行46字,魏碑後期佳作之一。立於北魏明孝帝正光三年 (521年),全稱《魏魯郡太守張府君清頌之碑》,現在山東曲阜孔廟中,碑文記頌魏魯郡太守張猛龍興辦學校的功績,碑陰為題名。古人評價其書“正法虯已開歐虞之門戶”,一向被世人譽為“魏碑第一”。

其碑文書法用筆方圓並用,結字長方,筆畫雖屬橫平豎直,但不乏變化,自然合度,妍麗多姿。碑文中的“冬溫夏清”四字被認為是鑑別《張猛龍碑》古拓、今拓、原拓、翻拓的重要依據。據說有些古人拓碑,每拓一次之後就要把原碑上的某字去掉一點或留下某種印記,使後人之拓永遠不能與前人之拓相雷同、相媲美,更不用說偽造作假了。

《張猛龍碑》是我國魏碑書法藝術寶藏中一顆燦爛的明珠,千百年來一直放射著奇異的光彩。自傳拓以來,備受推崇。楊守敬在(平碑記》中稱:“瀟灑古淡,奇正相生,六代所以高出唐人者以此。”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盛讚:“結構精絕,變化無。。。。為正體變態之宗!”並將其列為“精品上”。

該碑用筆沉著痛快,如斷金切玉,乾淨利落;其結體中官緊密,四面伸張,且隨字賦形,不拘方正,達到了自然生動的效果,以結體鼓側多姿、險峻而著稱於世。自清以來,凡學北魏書者莫不奉為主桌。

風格特點

(一)左鼓——奇勁之險

左鼓有兩種形式:或整體左傾、豎畫斜置,如“晉”字等,或部位偏移、上左下右以作向左斜勢,如“方”、“當”等。“晉”字橫畫盡力傾斜,其他皆短而斜,豎畫亦有左蘞之勢,體態飛動。“方”字首點如磐石,橫畫平而伸展,“刀”部靠右書寫,單鉤獨撐,以斜對偏,整字卻斜而不倒。“當”字起筆左偏,偏離中心,橫鉤又寫得出奇的傾斜,敗壞之勢似不可收。然而,書者巧妙地將“口”和“田”的左豎並作一畫,成為“中流砥柱”,支撐著全域性。然最為關鍵的是,將“田”字寫得寬博厚重,於穩定了左傾局勢,化險為夷!

(二)右側——奇縱之險

右側之字在該碑個佔有一定的比例,或豎畫向右傾斜,或撇畫左伸,整字成右傾之勢,如“若”字,或上右下左,透過上下位置的移動造成右斜,如“其”字。其”字,橫不令平,豎不使直,短橫愈短,長橫尤長,上部斜緊,宛如斜塔落在長橫右半邊,其勢傾側難扶。然而書者卻向左撇出長點,支撐危局,最後重筆一點,力挽狂瀾,使整個字有擊節起舞、呼之欲出的生動之感。

(三)左鼓右側——奇崛之險

頌”字左部向右傾,右部向左斜,形成上合下分之形。‘雖”字左部向左傾,右部向右斜,造成上分下合之態。“頌”若泰山屹立,“雖”似隕星飛落,皆似斜實正,重心穩當。“懷”字左豎挺拔高聳,而右上收斂,忽又將“四”部寫得極斜、極低,險勢頓出。下部本已侷促,可橫與撇竟大膽從容,迫使豎提右遇,且灑脫自如地將最後兩筆作了變化,輕盈點出,使整字左右對應,超然穩健。

(四)上鼓下側——奇逸之險

《張猛龍碑》無字不奇,無字不異,此說似不為過。細細品味碑字的造型,不難體會到書寫者的獨具匠心。

臨習提要

《張猛龍碑》是初學楷書(魏碑)的最佳範本之一。臨習此碑,不僅可以增強筆力,同時還能突破唐人楷法過於平正統一的習慣。臨習時用筆要果斷,力量要強,尤其是要寫出乾淨利落的方筆來。結字要緊,抓住“斜畫緊結”的特點。其碑額“魯郡太寸》府群清頌碑”十字,也可以臨習。

在明末此碑的筆法、字法和章法後就需有一定量的練習,透過實踐去學習去掌握它,初習此碑的時候可適當地誇大其特點,不斷地強化以加強記憶,在大量練習的同時不可忽視讀帖的工夫,不斷地把自己的臨作與原帖進行對比,找出不足,不斷改進,同時要不斷思考領悟以達其神髓。

往往不少的書法愛好者學習《張猛龍碑》已經達到不錯的水平了,但是,還只是限於臨摹的層次,一旦離開原碑,就寫不出〈張猛龍碑〉的味道。或者,原碑中有的字可以寫得出來,沒有的字就寫不出來。究其原因,就是臨摹與創作不能緊密地結合。我們臨帖主要的目的是獲取技巧與方法,獲法的目的是為了能在創作中運用。如果臨帖的能力很好,可不能在創作中運用,那麼臨帖的意義就失去了,臨帖只是勞而無功。所以,必須解決臨摹與創作接軌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