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古人為何說“大恩如大仇”唐朝發生的這件事,說透了道理和人性

小編明天也會在這裡給大家奉獻上有趣的故事,喜歡小編並且想繼續讀小編的文章的親可以點選左上角的關注按鈕,謝謝大家。歡迎各位朋友們前來吐槽,小編真是不勝榮幸,小編將努力分享更好的文章給你,您的支援是我前進的動力,動動手指給點意見吧,小編會虛心接受好好改正的。我們都知道中國有句古話,叫做“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意思是哪怕受了別人很小的恩惠,也要記在心裡,有能力報恩的時候,加倍地回報別人的幫助。這個我們都理解,人在世間生存,難免會遇到困難或波折,單靠自己的能力可能難以解決。這時別人伸出援手,內心肯定是感激的,過後再加倍回報也好理解。

歷史上“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例子有很多,比較出名的是韓信回報漂母的故事。韓信少年時候,父母雙亡,窮困潦倒,經常吃了上頓沒下頓,只好到城外小河裡釣魚果腹,但不是每次都能釣到,所以常常餓肚子。在河邊有一群替大戶人家洗衣服的老婦人,其中有一個看韓信很可憐,就經常帶飯給他吃。韓信很感動,對老婦人感謝不已,說:“等以後有出息了,一定報答您”。老婦人卻很生氣,回答說:“孩子,我只是看你可憐,可不是貪圖你以後的回報”。

後來,韓信在劉邦麾下登臺拜將,受封為王。他回到家鄉,找到那個老婦人,拿出千金作為報答。這就是歷史上“一飯之恩”的故事,也是典型的“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事例。古人之所以提倡,就是為了樹立良好的互幫互助的道德風範,成為激發人們多做好事、多幫助人的外在促動因素之一。而且,是站在受恩者,也就是被幫助的人的角度上去講的。

但是,中國古代還有句話,叫“大恩如大仇”,這又是什麼意思呢?“大恩如大仇”這句話有個故事來源,在唐代唐肅宗在位時,有個名叫李勉的嶺南節度使,他當年曾任開封尉一職。在任上時,他曾救過一個囚犯李九,李九犯了罪,按刑律當斬,但李勉看此人有英武之氣,像個豪傑人物,就把他放了。後來,李勉退休了,在全國各地遊歷,路過河北時,偶然遇到這位他當年救過的囚犯。

李九此時經營馬場已經發了財,他見到當年的救命恩人,也非常激動,一定要讓李勉到家中做客。盛情款待後,李九就回後房和結髮妻子商量:“這個人當時救過我的命,我該怎麼報答他?”他妻子問:“給他一千匹馬,行嗎?”李九說:“不行,一千匹馬報答不了救命之恩”。他妻子又問:“兩千匹夠了吧?” 李九仍然搖頭,說還是不夠。他妻子就說:“如果是這樣,不如殺掉他,也就不欠他人情了”,兩人一拍即合。

但這番話被他們家的僕人聽到了,這個僕人比較正直,趕緊跑去告訴了李勉,李勉趁天黑趕緊逃掉,才免於一死。當然,後來李九也沒有好報,據說他找的殺手也很有良心,聽說他恩將仇報,就將李九給反殺了。這就是“大恩如大仇”這句話的來歷。

其實,“大恩如大仇”這句話是站在施恩者的角度上說的,聽起來很冷酷,但深通人性,是對人情世故冷酷而又精闢的總結。人與人之間難免互有幫助,但小恩小惠就像家常便飯一樣,施者如沐春風,被幫助者泰然受之,大家一團和氣,互有往來,心理上都比較釋然放鬆。

但大恩卻不一樣,救人一命或者扶危濟困以後,施恩的難免有些心理優勢,態度上可能就會頤指氣使、居高臨下,而受恩者受人恩惠,尤其恩重如山這種,開始肯定感激涕零;但時間久了,大恩報之不易,受人之恩而不能回報,心裡不免也會低人一等,長久下去就會逐漸成為負擔,兩人的感情就會逐漸變質。要知道,朋友交往,大家都希望是平肩而坐。誰願意見了朋友,心裡先有愧,覺得欠著大恩還不上?所以,受人大恩還不上,見人自己先矮三分,這種感覺,估計跟見仇人差不多。

古人提倡\\\“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可是如果你受湧泉之恩,卻可能永久都回報不了,那怎麼好意思面對朋友呢?所以很多人會對恩人避之惟恐不及;陰暗一點的,就像上面故事中的李九,甚至會轉化為怨恨,希望恩人永遠消失,也就不會感覺低人一等了。這樣,大恩就成了大仇。所以,有些人對別人有了大恩,施恩不求回報,甚至常年不見面,以避免相見的尷尬,說起來這些都是些世事洞明、人情練達之人啊!

現在你明白古人為何提倡“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卻又說“大恩如大仇”了吧?一句是站在受恩者的角度上說的,受人恩惠要知恩回報。另一句站在施恩者的角度上說的,幫助別人不求回報,洞悉人性,才是為人處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