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關公精神為何會成為全球華人的核心價值觀?

關公的原型,是東漢末年蜀漢政權的一員武將,姓關,名羽,字雲長。史書《三國志》有其傳記。史書中的關羽,忠肝義膽,文武雙全。

史書記載,關羽,河東解(今山西運城)人也。青年時,亡命奔涿郡。恰逢劉備招兵買馬,劉關張風雲際會,寢則同床,恩若兄弟。建安五年,關公進曹營。曹操欣賞關公為人,欲用高官厚祿籠絡關公之心,但關公不為所動,必立效報公而後去。關公策馬刺顏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盡封所賜,拜書告辭,迴歸劉備。建安二十四年,關公率眾攻曹仁於樊城。水淹七軍,降於禁,斬龐德,威震華夏。曹操議徙許都以避其銳。孫權恐關公獨成大功,背地勾結曹操,策反糜芳、士仁,襲取荊州。致使關公功敗垂成,大義歸天於臨沮。

縱觀關公一生,忠心耿耿,追隨劉備,矢志不渝;為人正直仗義,善待卒伍,守信重諾,有國士之風;作戰勇猛,武藝高強,匹馬斬顏良於萬眾軍中,解了白馬之圍;儒雅知文,勤奮好學,喜讀《左氏春秋》,富有學養;氣概豪邁,堅毅超群,刮骨療毒,依然談笑自如,單刀赴會,視東吳群雄如鼠輩;文韜武略,有勇有謀,水淹七軍,威震華夏。這些“絕倫逸群”的人格魅力,符合中華民眾普遍認同和尊崇的心理需求和精神訴求。

歷經千年而興旺不衰的關公信仰,是傳統道德文化精神的集中體現。

關公的人格魅力彰顯了傳統道德文化精神,契合中華民族歷史以來的核心價值觀,是對中華民族精神的忠實踐行。

唐朝禮部尚書、書法家虞世南對關公無比敬仰,書寫了讚頌關公的三字經:“利不動,色不悅。威不屈,害不折。忠耿耿,義烈烈。偉丈夫,真豪傑。綱常備,古今絕”。

唐代詩聖杜甫寫詩讚道“孰與關張並,功臨耿鄧親。”將關羽張飛的功業事蹟,比作東漢初名將耿弇和鄧禹。

唐代邊塞詩人岑參寫詩讚道“漢將小衛霍,蜀將凌關張。”將關羽張飛的勇武戰功,比作西漢名將衛青霍去病。

南宋名將岳飛視關公為榜樣自我激勵,盡忠報國。岳飛在軍士面前慷慨豪言:“要使後世書策中知有岳飛之名,與關、張輩功烈相彷彿耳!”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在《讀史》一詩中寫道:“顏良文丑知何益,關羽張飛死可傷。等是人間號驍將,太山寧比一毫芒。”尊崇關公的心情溢於言表。

關公信仰,正是以“忠義精神”為核心,以“正氣正義”為指南,以“忠孝節義”為感召,以“道義規則”為約束,以“禮義廉恥”為情操,以“懲惡揚善”為手段,以“義重如山”為人格標杆,為中華民眾的行為處事、

千百年來,經過中華民眾的口耳相傳,統治者的歷代褒封,儒釋道教的共同尊奉,戲曲、文學、藝術的傳神描述,集“忠孝節義”、“忠義誠信”、“忠誠信義”、“忠義信勇”等傳統美德於一身的完美的關公形象,成為代表中華民族精神最重要的一張名片。

關公由“威震華夏”上升到“乃聖乃神”,祭祀關公的關廟遍佈神州各地,全球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關公信仰,有華裔的族群就有關帝崇拜。喬桂庭在《修志有感》中感慨說:“中原有地皆修祀,故土無人不薦香,可嘆孫曹甘僭竊,何如忠義萬年芳”。

關帝廟,成為中華民眾心中的精神寄託和祈福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