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春秋中的鄭國,它的由來是怎樣的它又有怎樣的特別之處

中國古代朝代的稱謂,其實是後人使用的一種歷史分期方法。西周、東周以王朝都城的方位來區分,西周的都城鎬京,即今天的陝西西安,東周的都城洛邑,即今天的河南洛陽。一西一東,產生西周、東周。

而東周的使用又往往僅相對於西周,我們更習慣於把東周分為春秋與戰國兩段,春秋的名稱源於魯國的史書《春秋》,經過孔子的增刪,而成為儒家經典的“五經”之一,《春秋》雖然是魯國的史書,但是它的開篇卻記載了鄭國的故事,那麼這個鄭國有什麼特別之處?它開啟了怎樣的春秋時代呢?

那麼我們說到的這個鄭國,實際上它出現很晚,它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是周幽王的父親周宣王的時候出現的。周宣王有一個弟弟,名字叫做姬友,他把這個弟弟就分封在鎬京附近的一個地方,也就是現在陝西省的華縣。

我們要知道,西周的分封制有一個原則,周天子能夠直接控制的地區,宗州地區,成州地區,它是不分封諸侯的,所以諸侯都在外圍。但是隨著周天子的權威越來越衰微,隨著需要分封的兒子們越來越多,弟弟們越來越多,所以在鎬京附近,在洛邑附近,也就分封了一些諸侯了。那麼周宣王就把自己這個弟弟,分封在距離鎬京近在咫尺的地方華縣,這個諸侯國叫鄭。

所以我們現在一說到鄭國,馬上就想到河南鄭州一帶,但是鄭最早是封在華縣。由於鄭國的地位不斷提高,因此姬友由伯爵提升到公,所以這位姬友,人們就把他叫做鄭公。後來他去世以後,人們給他一個號,把他稱之為鄭桓公。這位鄭桓公是具有政治頭腦的一個人物。

他雖然被封在華縣,但是看到宣王在位的時候,特別是幽王在位的時候,這個國家已經開始在動盪了。因此他要為自己的子孫後代來著想,萬一周朝政治崩盤了該怎麼辦?所以他就請教了另外一位高人,這個高人太史伯。

鄭桓公就問他,現在國家這麼動盪,我封在這個鄭,你看看有什麼辦法來保住自己的後代?這位太史伯實際上也看到政局的動盪,就告訴他,說我給你出個主意,在洛邑的東邊有兩個小國,這兩個小國,一個叫做“虢”,一個叫做“鄶”。這兩個國的國君都是見利忘義之徒,老百姓對他們非常不滿意,那麼您現在的身份比較好,在周宣王周幽王的時候,你曾經被請到朝廷裡面做司徒,來管理天下戶口,是天子身邊的近臣。

你現在威望極高,地位也很重要,你可以放一個話出去,說想在洛邑的東邊,找個地方來居住。這兩個國家的國君一聽到這個訊息,一定拍你的馬屁,一定會把一些城獻給你,你可以搬到那邊去,那麼這兩個國家的人民,對這兩個諸侯又十分的不滿,那麼你去了以後,這兩個小國還不就是你的了嗎?鄭桓公一聽非常高興,向周幽王打報告,說這個地方太逼近鎬京,我想搬搬家,搬到洛邑東邊去。

這本來就是一個不好的主張了,周幽王如果明智的話,會想到這個人是不是在自外於自己,是不是對朝廷不放心。但是,也許周幽王正盯著華縣這個地方,你走了以後,那塊地方不就是我的嗎?於是答應了姬友,也就是鄭桓公。這樣一來,鄭國就有了另外一塊地盤,就遷到了現在的鄭州附近,也就是洛陽的東邊。遷到那塊地區以後,但是這個鄭桓公仍然在周幽王身邊做司徒。因此在申侯和犬戎攻打鎬京的過程中,他拼命的保護周幽王,最後戰死。

所以他是有功於周王室的,那麼他的兒子就和其他的諸侯一起,保著周平王遷都到了洛陽,這樣一來這個周天子和鄭國又處在一起了。本來原先離西周的鎬京很近,後來鄭桓公想辦法搬遷遠離都城。然而周幽王死後,周平王卻遷到了洛邑,離鄭國又離得很近了。

但是此一時非彼一時,形勢發生了逆轉,這個時候的周平王有點寄人籬下,凡是周邊都是諸侯國,自己就這麼一塊地盤。而鄭國由於鄭桓公的這種威望,由於他兒子和其他的諸侯,一起把周平王遷到了洛陽。所以他在諸侯裡頭有崇高的威望。等到鄭桓公孫子繼位的時候,鄭國仍然是諸侯國之中的小霸主。

這個鄭莊公在歷史上很著名,在中學語文教材中就有關於他的文章,說鄭莊公出生的時候,他母親是難產,所以對這個兒子很討厭,因此想勸說鄭莊公的父親把位子傳給自己的小兒子。同時設定重重障礙,來誣陷和排斥大兒子鄭莊公,所以鄭莊公一直記他母親的仇,一直記他弟弟的仇。

一直到他繼位以後,他母親還提出非分的要求,要他給他的弟弟,名字叫段,給一個大的地方讓他居住。最後,鄭莊公答應了,但是非常有城府。後來,鄭莊公設定陷阱,一步一步把他弟弟逼得身敗名裂,而且向他母親發誓,我再也不見你了,如果我要見你,除非是在黃泉之下。所以中國歷史上又有一個典故,叫做“黃泉相見”。

後來,有人給他出主意,說既然把弟弟逼走了,那麼母子之間還是要和諧,你不是要黃泉相見嗎?你可以挖一條地道,你到下面去,你母親也到下面去,這樣不就黃泉相見了嗎?後來母子相見後其樂融融。

關於鄭莊公人們褒貶不一,大家對鄭莊公有何看法,歡迎大家留言討論,感謝大家地閱讀,下期將與大家共同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