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乾隆抄了張廷玉家多少銀子?雖然數額巨大,來路卻很正常

在清朝296年的歷史中,能夠配享太廟的,不過堪堪二十七人,還包括後來被嘉慶除名的和珅之弟和琳。而在這之中,三朝元老張廷玉是唯一的漢臣,能獲此番殊榮,足以說明張廷玉的地位和功績。

但是這位重臣在八十歲時,卻被乾隆下旨抄家,並且剝去爵位,甚至被免去配享太廟的資格。可乾隆又為何在抄家不久後,便將財物悉數歸還,且在張廷玉去世後,又收回成命,允許他進入太廟?

一、數次衝犯乾隆,終被抄家剝爵

乾隆十五年八月,欽差大臣德保帶領十餘名侍衛和兩百餘名士兵,打著“搜查皇帝賞賜之物”的名號,闖進了張廷玉的府邸。闖入張府後,士兵們開始了翻地毯式的搜查,開箱砸鎖、掘地三尺,對張府進行了查抄,擄走了幾乎所有珍貴的物品,甚至包含普通的書籍、信件之類,試圖從文字中搜查張廷玉“誹謗朝廷”的證據。

張廷玉可是三朝元老,並且乾隆在登基後的十幾年裡,也是給足了張廷玉面子,為何此時的態度卻突然反轉,甚至要抄家,剝官削爵?據史料記載,乾隆抄張廷玉家,原因是“受四川學政朱筌牽連”,然而這只是一個藉口罷了,真正的原因其實早已深埋。

事實上乾隆帝此次抄張廷玉的家,背後的原因,一部分是因為張廷玉有些許的倚老賣老,另一部分原因則是張廷玉沒能審時度勢,正好撞在乾隆的槍口上。

乾隆十五年,皇長子永璜不幸去世,乾隆為此大慟,而就在這時,張廷玉再次上書乾隆請求致仕歸鄉,這直接惹怒了乾隆。因為在此前,張廷玉曾數次請上書,但是都被乾隆婉拒,而這一次這道上書,來得有些不合時宜。

此外張廷玉還曾讓乾隆立下憑證,表明會遵囑先帝遺命,在其死後讓他入太廟。此事本就令乾隆不悅,這次的上書,更是成為了最後這根稻草。

乾隆隨即下旨,命張廷玉致仕並剝去官爵,不僅如此,乾隆還命以太廟配享諸臣明示張廷玉,命其自審應否配享,不久後便正式宣佈免去張廷玉配享太廟的資格。

二、絕不受賄的張廷玉,家產從何而來?

張廷玉被抄家後,所得現銀36萬餘兩,以及一些字畫等其他財物。如此看來,張廷玉的家產可謂豐盛。但張廷玉為官清正廉明,號稱“絕不受賄”,為何會有如此鉅額家產,僅憑朝廷俸祿顯然是不可能的。

在康熙時期,清朝對於大臣的俸祿規定是:一品每年180兩俸銀、180斛米;到了雍正時期,又增設了“養廉銀”,一品大員的養廉銀在15000兩上下。這樣算下來,張廷玉36萬餘兩的現銀,要全靠俸祿,得不吃不喝二十餘年,但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其實張廷玉的鉅額家產,很大一部分都是雍正在位時,賞賜給他的。根據《清世宗實錄》記載,雍正在位期間,曾七次賞賜張廷玉銀兩,每一次的數額都在數萬兩,哪怕是最少的一次,也有兩萬兩。若以平均每次三萬兩計算,七次賞賜就有21萬兩之多,其餘的15萬兩和其他財物,則為張廷玉為官多年的積累。

若從康熙三十九年,張廷玉入南書房時算起,到乾隆十五年為止,張廷玉為官共五十年之久,經過五十年的累積,十萬兩白銀總是有的。更何況張廷玉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官二代”,他的父親張英,深得康熙倚重,曾官居相位。據史料記載,“康熙出行,張英必從”,康熙在位時,賞賜給張英的財物也不在少數,這其中的一部分也是張廷玉家產的來源。

三、乾隆懲治張廷玉的真正原因。

雖然張廷玉被抄家,但是乾隆在沒多久後,便命人將所有的財物全部退回,只是沒有收回頒佈的旨意。乾隆自然明白張廷玉的家產從何而來,並且面對一位三朝元老,乾隆不可能徹底撕破臉皮。在退休五年後的乾隆二十年三月,八十四歲的張廷玉在家中去世。去世後乾隆頒佈旨意,仍遵囑雍正遺命,允張廷玉配享太廟。

回過頭來細看,乾隆或許自始至終都沒有嚴懲張廷玉之意,畢竟張廷玉在朝為官五十年,根基深厚,朝中勢力錯綜複雜,再加上張廷玉確實是難得的好官,乾隆也沒有十足的理由來懲治。但畢竟皇權在上,張廷玉屢次冒犯,本就引起乾隆不悅,若不加以打壓,皇家的臉面該往哪擱?

其實最令乾隆不滿的,應該是張廷玉讓他立下會遵囑遺命的憑證一事,因為這代表著一種不信任。從乾隆的角度來看,就是認為張廷玉對他不夠信任,認為乾隆可能會違背遺命,讓他無法進入太廟。

而這種君臣之間的不信任,或許才是讓乾隆“狠下毒手”的原因,但是又礙於張廷玉的身份地位,不能直接降罪,而後來朱筌的事發,正好給了乾隆一個藉口。

等到張廷玉去世後,乾隆仍然遵囑遺命,讓他配享太廟,這更能說明,乾隆根本沒想懲辦張廷玉。但是偏偏他屢次衝犯,乾隆不得不打壓一下,做給其他大臣看看樣子,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而已。

四、結語

可以說張廷玉是極其幸運的,遇到了三位明君。父親張英深受康熙倚重,為他的仕途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他也因此被康熙選入南書房,他本人也被雍正重用,幫助雍正積累了大量的財富,才有後來乾隆的“坐享其成”。

而且張廷玉作為滿清近三百年的歷史中,唯一一位配享太廟的漢臣,可見他的尊貴殊榮,至於晚年的被抄家,從現在的角度來看,充其量也就是乾隆為了皇家臉面和個人的形象,也為了敲山震虎而製造的一齣戲碼而已,並沒有什麼非常值得玩味的地方。

當然每個人對歷史都有不同的解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裡闡述的只是作者的一些看法,若讀者有不同的看法,歡迎留言討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