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解密 孫二孃的“洗腳水”到底是啥玩意

《水滸傳》第二十七回有這樣一段描寫:

那婦人那曾去切肉,只虛轉一遭,便出來拍手叫道:“倒也,倒也!”那兩個公人只見天旋地轉,強禁了口,望後撲地便倒。武松也把眼來虛閉緊了,撲地仰倒在凳邊。那婦人笑道:“著了!由你奸似鬼,吃了老孃的洗腳水。”這婦人便是大名鼎鼎的“母夜叉”孫二孃。

孫二孃沾沾自喜的那神奇“洗腳水”,就是在《水滸》、《三俠五義》等不少古典小說中常出現的“蒙汗藥”。

這“蒙汗藥”著實厲害,你看,押送武松的兩個公人,喝了孫二孃兌了“洗腳水”的酒後,頃刻間便被麻醉得跟死豬一般。

那麼,這“蒙汗藥”到底是啥玩意兒?

史笈中對“蒙汗藥”一詞記載較早的大概是明代中葉郎瑛《七修類稿》,書中列舉押不廬、草烏末、曼陀羅花三種具有麻醉效能的藥草,斷言“蒙汗藥”決非小說家之虛妄之談。

有方家甚至於斷定:“蒙汗藥”的主要成分應該是曼陀羅花。

而有關曼陀羅花的記載在北宋周師厚的《洛陽花木記》中即有涉及。

之後周去非在《嶺外代答》中寫道:“廣西曼陀羅花,遍生原野。”又說“盜賊採幹而末之,以置人飲食,使人醉悶”,然後行竊其財物之勾當。

南宋竇材在論及“睡聖散”藥方時,則明確說明曼陀羅花可使人“昏睡”。

由此可知,至遲在南宋時曼陀羅花已普遍應用於外傷麻醉,其麻醉效能自然知之者甚多。綠林中人信手採擷自制“蒙汗藥”,並非一件難事。

在民間,一些老獸醫在閹豬、牛時用曼陀羅花配醉仙桃,再調以酒或飼料喂之,少頃豬牛便昏睡如死。

可見酒是“蒙汗藥”很好的“引子”,且加熱後藥效發揮越快,但“蒙汗藥”兌在酒中酒即變渾。於是,我們便看到《水滸傳》中那孫二孃與武松的一段對白——

那婦人道:“有些十分香美的好酒,只是渾些。”

武松道:“最好,越渾越好吃。”

那婦人心裡暗喜,便去裡面托出一旋渾色酒來。

武松看了道:“這個正是好生酒,只是宜熱吃最好。”

這婦人道:“還是這位客官省得,我燙來你嘗看”。

婦人自忖道:“這個賊配軍正是該死,倒要熱吃,這藥卻是發揮得快……”

幸虧武松精明,沒有著了這孫二孃的道。否則,就會像先前的那個頭陀一樣稀裡糊塗地被剁成肉醬做“人肉包子”了。

當代科學實驗也證實曼陀羅花的麻醉功能,以曼陀羅花為主藥的中藥麻醉湯劑,已於上世紀七十年代成功應用於臨床。

有“蒙汗藥”就應該有配套的解藥。

《水滸傳》中說到,當張青把兩個麻倒的公人扶起後,“孫二孃便調一碗解藥來,張青扯住耳朵灌將下去。沒半個時辰,兩個公人如夢中睡覺的一般,爬將起來”。

這解藥也不可謂不靈。

據考證,這解藥大致系毒扁頭鹼、坐拿草心、甘草綠豆湯中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