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莊子:一個人,若能從倏忽迴歸混沌,方可真正的“應帝王”

莊子的《應帝王》是內篇的最後一章,在它的篇章末尾處,記錄了這樣一個很有意思的寓言。

既然莊子以這個故事作為收尾,那麼想來也是寓意深刻,其中必定大有文章,內容是這樣的:

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混沌。倏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

倏與忽謀報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正視聽食,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混沌死。

莊子“混沌之死”的寓言

這個寓言就是說,南海有一個大帝,名字叫做倏,北海有一個大帝,名字叫做忽,中央這個地方也有一個大帝,他的名字叫混沌。倏與忽常常相聚在混沌所處的地方,而混沌也非常熱情豐盛的款待他們兩個,從不虧待他們。

有一天,倏與忽這兩個人覺得總是去混沌那裡吃吃喝喝,也沒有報答些什麼,所以非常不好意思,於是二人就商討著要報答一下混沌的恩情,怎麼報答呢?

他們認為每個人都有眼、耳、口、鼻等等這七個竅孔,用來看東西、聽聲音、飲食與呼吸,唯獨這個混沌沒有,他們覺得混沌之所以稱之為混沌,就是因為他的這幾個竅孔不靈光,於是就商議著為它鑿開七竅,來報答它。

可是結果呢,日鑿一竅,七日而混沌死。他們很努力地幫助混沌鑿開七竅,每天都鑿開一竅,第一天眼竅開了,終於能看到東西了,然後他內心的混沌就死了七分之一了。

第二天混沌的耳竅也被鑿開了,終於可以聽到世間美妙的音樂,動人的聲音了,然而混沌又死了七分之一,就這樣一天一天的鑿,經過七天七夜的努力,混沌的七個竅孔終於全部被打開了,可是混沌卻死了。最後只剩下倏與忽,混沌消失不見了。

從倏忽迴歸混沌,這才是真正的“應帝王”

為什麼《應帝王》中這一則“混沌被謀殺”的寓言,會被安排在莊子內篇的最後,作為逍遙遊、齊物論、人間世等等所有莊子思想表達的收尾?莊子最終想要傳達給我們的是什麼?

其實也很好理解,我們一向都是覺得外在的視聽能力,以及七竅所能帶給我們的感官感受,才能幫助我們認識這個世界,這些便是身體的主宰,是我們生命的帝王。

但是莊子卻認為,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混沌。不論你外在的視聽能力,辨識能力是如何的強大,那個位居生命的中央,內心的混沌才是你生命真正的帝王。

倏忽是透過感官外求,即是有為;而混沌則是透過心靈內求,代表無為。我們眾生的現狀,都是“鑿死”心中那個純真無暇的混沌,然後拼命的去外求,“倏”和“忽”就是指急匆匆的樣子。

而莊子則是啟示我們那個真正的豐盈之地,可以時常款待倏忽,能量永不枯竭,可以滋養生命的帝王之所,在於我們心中的混沌。從倏忽迴歸混沌,從有為迴歸無為,這才是真正的“應帝王”。

莊子說過:“無為謀府,無為事任,無為知主。”

一般我們認為,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不要讓自己成為鑽營取巧的工具,不要讓自己成為人世的累贅、慾望的奴隸,也不要讓自己讓自己成為聰慧的主人。

實際上,這句話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闡釋。就是當我們放棄一切的有為,然後迴歸一種“無”的狀態,一種“混沌”的狀態,一種“應帝王”狀態的時候,

那麼你就變成了真正生命的帝王,可以“為謀府”,於世俗之中運籌帷幄,可以“為事任”,擔當一切天下之重任,可以“為知主”,能開廣大無邊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