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餘秋雨:譭譽參半的文化圈紅人

而這一句話,似乎正說明他本人的一生,一生處在風口浪尖,即使出書立作,卻依然不得同行者認可,甚至,似乎終其一生,都是世人口中少數的一類人。

或許,在普通人眼中,餘秋雨是一個作家,還是一個頗有文采的作家,如果稍稍瞭解,或許還知道他是一位優秀的散文家,如果再多一些瞭解,就會知道,他是一位譭譽參半的文化圈紅人,而這一切,又是因為什麼呢?

出書立作,受人認可

餘秋雨在散文上的造詣其實毋庸置疑,當代作家之中,在散文創作方面,他的確令人難以望其項背,代表作《文化苦旅》更是一經出版,就風靡一時,僅臺灣一年就反覆印刷了11次。這在散文界,可以說是十分傲人的成績,哪怕是放眼文化圈,這樣的成績也算是十分令人矚目了。

看過餘秋雨散文的人都稱,在他的字裡行間,能夠看到他多年積澱的文化底蘊,他的散文不同於任何人,彷彿自成一派,既有古典韻味的詩意,又充滿了新時代的創新,讓人讀起來,既覺得眼前一亮,又彷彿置身於千年之前的古剎之中,頓絕周身舒爽。

21世紀的當下,幾乎所有作家都面臨著同一種困境,就是在網際網路盛行的時代,太多的人透過各種各樣的投機取巧手段獲取不正當的閱讀權。

除此之外,因為便捷的網路,越來越多的人將紙質閱讀轉移到了線上閱讀,這是一個快餐式閱讀的時代,而我們身處其中,而和我們一起苦苦掙扎的正是那些以文字為生的人。

然而,在這群人之中,餘秋雨卻彷彿是特殊的一個,在圖書行業如此不景氣的現在,國內暢銷榜的前十名最起碼他能佔據其三,這是何等讓人驚奇的成績,就彷彿是在流量至上的娛樂圈,幾乎所有的資源都被自帶流量的流量小生帶走。

然而這個時候,卻有一個老戲骨憑藉著突出的演技贏得了第一流的流量,而餘秋雨,就像是文化圈的這位“老戲骨”。

爭議不斷,緣由為何

儘管餘秋雨在散文上的造詣已經令人側目,甚至他的讀者年齡段已經可以遍佈老中少,但是在他的同行者眼中,他更像是一個全民公敵。

是的,並非是“另類者”,而是“公敵”。這又是為何呢,按理說,文人重惺惺相惜,尤其是對於有才華者,更是如此餘秋雨並非是盛名難副,那為何同行者會對他有這麼大的敵意?

首先,最根本的原因還是時代環境造就的悲劇,在新中國成立後曾經經歷過一段特殊的時期,而那段時期可以說是很多人心中的夢魘,而當時,受荼毒最深的應當就是文藝圈了,這是所有文藝人心中的噩夢。

而當時餘秋雨所扮演的角色,正是這個噩夢的一個幫兇,所以理所當然的,他成為了全民公敵。當然,我們有理由相信他當時的種種行為或許只是迫不得已,因為在那種情況下,人的力量太過渺小,已經有太多剛正不阿的人消失在那個時候。

所以,或許只是為了保全自己,當時的餘秋雨迫不得已做了一些違背自己原則的事情,也正是因為如此,成為了幾乎所有文人的公敵。畢竟,從古至今,文人最引以為傲的,除了自己的才華就是自己的脊樑。

餘秋雨的言行卻彷彿是狠狠打了他們一個響亮的耳光。所以,他們對他嗤之以鼻。

其次,我們說,文人重名不重利,這是自古以來世人對文人的固有印象,而事實是,大多數文人的確如此,但是餘秋雨去彷彿是一個另類,他就像是一個文化屆的商人,其他文人避之不及的名利權勢,到他這裡,都成了苦苦追求。

這就導致了文人覺得他“吃相難看”,外人覺得他沒有操守,而他書的暢銷也因此被反覆拿出來詬病,很多人都認為,文人的書應當是尋求知己,但是餘秋雨的書看上去更像是為了迎合大眾。所以,文人相輕,自然對他十分瞧不上眼。

除了上述這兩點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為人處世的態度,自古以來,似乎世人對文人的印象,都是低調的,而餘秋雨卻偏偏不是如此。

無論是謠言纏身,還是散文的暢銷,他似乎更像是文化圈的話題人物,這樣的角色在娛樂圈或許是流量的象徵,但是到了文化圈,則是要被人輕視的一種象徵。

因為文人大多有自己的傲骨,不被大多數人認可,正是說明了他們的與眾不同,但是餘秋雨卻好像是大多數人的寵兒,所以,其他文人對他的態度,既是輕視,又是不屑。

綜上,因為有著歷史遺留問題,而後又一直自帶話題福,始終站在風口浪尖,餘秋雨的名聲只能是譭譽參半了,不過,喜歡他的人大多都是欣賞他的才華。

因此覺得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而鄙夷他的人幾乎抨擊的都是他的人品,認為即使才華再甚,沒有人格依舊得不到他人的尊重,而這,也成為了餘秋雨譭譽參半的根本原因。

其實,人生在世,確實是人無完人,尤其名人,更是如此,站下世人仰望的高度,就必須承受世人對你的非議,正所謂,欲戴其冠,必承其重,這是鐵律。

餘秋雨的人生其實並不特別,他是一位優秀的散文家,但首先,他先是一個人,一個普通人,既然是一個普通人,他有權利害怕,有權利懦弱,更有權利犯錯,因為這是人之常性。

但是作為一個名人,他又是不普通的,因為這份不普通,所以世人對他的要求更高,也更苛刻,而這個時候,他卻未能成為眾人心目中的“完人”,因為他曾經犯過錯,並且這個錯還不是小錯。

因此,他從作出抉擇的那一刻開始,就註定了他後半生即將面臨的非議,他做了時代的逃兵,然而,最後時代並沒有放過他。

無論是餘秋雨還是那些他的“敵人”亦或是“朋友”,我們都無法作出任何評價,因為他們所經歷的那個時刻,我們只是從書本上看到過,那些黑暗的時刻我們並沒有忍受過,所以我們沒有資格作出任何評價。

但是,毫無疑問,這是時代的悲劇,也是歷史的烙印,這樣的過錯,不應該僅僅歸結於人性的懦弱,更應該說是時代大背景之下,普通人的無可奈何。

所有人都想光風霽月,所有人也都想名留青史,所有人都想生活在和平年代,所有人都想鐵骨錚錚,但是很多時候,他們生不逢時,他們無可奈何,他們成為了內心的俘虜,他們也成為了時代的奴隸,這是時代的悲劇,卻不是他們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