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烏篷船南瓜子水鄉好風景 一位準90後的動畫人為啥畫的繪本講述的是60年代...

首席記者 張磊

上個週末,有一場野生青年藝術節在杭州舉行,藝術節還與費那奇北京動畫周攜手,在現場放映國內外獨立動畫師的動畫作品,從那些短片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動畫人的創意與想法。

“費那奇北京動畫周”是一個由與國際動畫節交流最為頻繁的中國動畫藝術家、教育家與策展人組織策劃的動畫節展映專案,於2019年成功舉辦首屆。費那奇的名字來源於Phenakistoscope的中文譯名:費那奇鏡——一種來自西方的古老動畫玩具,是中國熱愛動畫的人們對於外來文化的本土解讀。

它的發起人之一朱彥潼是一位準90後的動畫人,但她的另一個身份更讓人感到好奇。她在日本留學學習動畫專業期間,被日本知名的老字號出版社福音社邀請創作一本講述中國故事的繪本。花了三年時間磨合創作後,得到了日本讀者的共鳴。

如今這本書也被重新引進國內由接力出版社出版,一本講述六十年代故事的書為什麼會受到歡迎呢?創作繪本和製作動畫又會有什麼區別呢?在藝術節間隙,記者採訪了朱彥潼。

《烏篷船和老花鏡》是一部向童年致敬的作品,將江南水鄉的生活描繪地淋漓盡致。透過小女孩蘭蘭跟隨外祖母回鄉探望外祖父的視角,和旅途中的所見所聞所感,展現水鄉的民俗與風情,以及對童年水鄉生活悠長而美好的回憶。

朱彥潼回憶說,當時是福音館出版社看到了我做的一個動畫短片《杯子裡的小牛》,來找她約稿,“他們挺喜歡我的那個短片的,覺得我有能力去做一個繪本,但不能根據短片來做,因為內容還是太成人了。”

隨後雙方商量的結果,就是做一個向日本小朋友介紹中國的內容,讓他們更瞭解中國一點。“這個題材其實很寬泛,就不想泛泛而談,希望從自己的真實感受出發,透過個人視角去尋找創作題材。”朱彥潼回憶說,後來和媽媽通電話,聽到了她小時候和奶奶一起乘烏篷船回鄉下的故事,也想到自己小時候也坐過幾次烏蓬船,但是現在越來越便捷了,以前的田園生活也成為了記憶,這樣的體驗會越來越難得了,所以就想用畫筆記錄下這些。

於是,媽媽回憶中的南瓜子,魚鷹捕魚,木桶採菱角都出現在了繪本中。朱彥潼回憶說,為了還原上世界60年代的水鄉氛圍,做了大量調研工作,查閱了很多歷史照片,並根據口述還原了當時的建築、服飾和生活方式。

朱彥潼是動畫導演出身,講述故事時運用了電影般流暢的敘事節奏和畫面語言,讓畫面具有更加細膩的質感,讓這個回憶改編的故事更具可觸控感。此外,作品的每個鏡頭都經過精心構圖。

“在創作的時候,儘量少用說明性的鏡頭,並讓畫面可推敲,達到一種在看電影,同樣也是在看畫的感覺,讓人彷彿置身於江南水鄉之中。”朱彥潼說。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裡面畫的水生植物(“水八仙”)非常逼真,也特別江南。朱彥潼說,自己不想過度抽象畫、概念化江南水鄉的樣子,把這些植物畫進去,會讓內容更接近生活本來的樣子。

定下題材後,朱彥潼第一個被驚到的是,出版方告訴她這本書的出版時間已經定好了,“當時說三年以後出版,我就驚呆了,對方和我說,你別看繪本就那麼薄薄一本,但也是很花時間的。”

最開始是學廣告出身的朱彥潼,大學畢業後選擇去日本學習動畫製作就已經是跨了一個專業了,但從動畫製作再到繪本製作,對她而言又是一次很大的挑戰。“其實我不是很專業的那種,但可能就是這樣的有些‘業餘’的畫風,能給別人帶來不同的感受吧。”

從文字指令碼開始,到分鏡頭再到草稿,後來我發現這個和動畫片也很像,區別就是最後成品並不會動起來,而且畫的細節要多很多。“我的責任編輯,大概每過一個月會來跟進一下我的進度,也不是特別著急,但在細節上非常細緻。”她回憶說,“每個字每句話怎麼去打磨,怎麼去表述才能讓孩子看得明白,這些都跟編輯反覆去琢磨過才確定。”

出版後,很多日本的讀者的反饋很好。一位讀者說,自己彷彿也和主人公蘭蘭一起乘著烏篷船回到鄉下,“這時候,我覺得人類對於故鄉的感情其實是共通的,無論何時都不回改變,我做這本書的初衷也是離開老家這麼多年,但我還是做一點和故鄉有關的東西。”

這個繪本現在到了國內出版,她也希望能給中國的小朋友帶來一些不同的體驗。

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