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他是中國古代最傑出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傳說中太上老君原型

老子,

約前

571

年~前

471

本名李耳,字伯陽,又稱老聃(

d

ā

n

)。漢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裡

今河南鹿邑

人。

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後人尊稱為老子。與同時期的孔子齊名,與同為道家學派代表人物莊子並稱為老莊。

世界文化名人。

被道教尊為教主,亦稱太上老君。

相傳他一生下來就是白眉毛白鬍子,所以被稱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時期,曾在東周國都洛邑

今河南洛陽

任守藏史

相當於國家圖書館館長

他博學多才,孔子周遊列國時曾到洛陽向老子問禮。

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他騎青牛西出函谷關,留下著作五千言的《道德經》

又名《老子》

),

最後不知所終。

據《史記正義》載:

老子是彭祖的後裔,在商朝陽甲年,公神化氣,老子寄胎於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

一天,理氏在村頭的河邊洗衣服,忽見上游飄下一個黃澄澄的李子。理氏忙用樹枝將這個拳頭大小的黃李子撈了上來。到了中午,理氏又熱又渴,便將這個李子吃了下去。從此,理氏懷了身孕。

理氏懷了八十一年的胎,老子出生那天,理氏來到一棵李樹下,割開左腋,生下一個男孩。這男孩一生下就白眉白髮,白白的大絡腮鬍子。因此,理氏給他取的名字叫

“老子”。

老子生下來就會說話,他指著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樹,說:

“李就是我的姓”。

春秋時期,老子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總結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華,形成了道家完整系統的理論,標誌著道家思想已經正式成型。

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他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

他留下的著作《道德經》含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

《道德經》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鑑,溯其源,尋其根。章章玄妙,字字珠璣。有上、下兩篇,共五千言。

上篇起首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稱之為《道經》。

下篇起首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則稱之為《德經》。

合稱《道德經》。

上篇《道經》言宇宙本根,含天地變化之機,蘊陰陽變幻之妙;下篇《德經》,言處世之方,含人事進退之術,蘊長生久視之道。

《道德經》就是老子原始思想和黃老思想共同融合的結果。

《道德經》的國外版本有一千多種,是被翻譯語言最多的中國書籍。

老子因其深邃的哲學思想而被尊為“中國哲學之父”。

道家以

“道”為核心,認為大道無為、主張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剛柔並濟等政治、經濟、治國、軍事策略,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是“諸子百家”中一門極為重要的哲學流派。

老子的思想後來被莊子所傳承,並與儒家和後來的佛家思想一起構成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核心。

道教出現後,老子被尊為“太上老君”,也就是說老子是傳說中太上老君的原型。

從《列仙傳》開始,老子就被尊為神仙。

漢代起,歷代帝王就開始到河南鹿邑去祭拜老子。

老子在《道德經》中寫過: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慾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眇之門。"

而這些觀點,是迄今可考的最早的道教學說的基礎。

從春秋時起,就出現很多的方士和術士,而老子和他的著作越來越多地受到這些煉藥求長生的人的追捧和崇拜。

於是,隨著這種對老子的追捧的漫延,到了戰國時期,老子和他的思想就被這些方士以之為尊。老子也就開始成了人們口中的

“神仙”。

在道教的信徒心目中,太上老君就是至高無上的存在,世界萬物都由太上老君分化而來,也只有太上老君才是唯一真實存在。

而老子就上是太上老君的身外身。

據有關史料記載:

老子因為當時中國的時局動盪,與老子

“無為而治”的哲學思想所違背,於是覺得失望。

之後,他便騎著青牛離開了洛陽,向西去佈施自己的思想。

到了函谷關後,他留下五千餘言論道德之意,就是《道德經》,然後西出函谷關,不知所蹤。

對於老子的去向,自古以來一直是眾說紛紜。

《後漢書

·襄楷傳》中記載:“或言老子入夷狄為浮屠,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愛,精之至也。”。

這是在猜測老子成為了佛陀,不在一處地久留,意思是他最後都一直在教化人民。

更有大膽一點的推想,則是老子一直向南抵達了印度,在印度傳授自己的畢生思想,甚至還教授出了釋迦摩尼這樣的弟子。

不過,這顯然是在抬高道教的地位。並不可信。

關於他的離去,還流傳這樣一個傳說故事:

老子李耳早年曾在周王室內擔任守藏室史

國家圖書館的管理員

。後來,老子看到周王朝越來越昏暗,就離開故土,準備西出函谷雲遊四方。

當時函谷關的守關官員是尹喜,其少時就好觀天文,並且愛讀古籍,修養頗為深厚。

一日,尹喜在樓觀之上凝視星空,忽見紫氣東來,其長三萬裡,形如飛龍,由東向西滾滾而來,自語道:

“紫氣東來三萬裡,聖人西行經此地。青牛緩緩載老翁,藏形匿跡混元氣。”

尹喜久聞老子大名,心想莫非是老子將來

於是派人清掃道路四十里,夾道焚香,以迎聖人。

當尹喜看見一位白髮如雪、其須垂膝,紅顏素袍的老者倒騎一頭青牛悠然而來。

尹喜仰天而嘆道:

“我生有幸。得見聖人

”三步並作兩步,奔上前去,跪於青牛前拜道:“關尹叩見聖人。”

之後,尹喜引老子至官舍,請老子上坐,焚香而行弟子之禮,待詢問老子欲出關西去雲遊,覺得很可惜,就想留住老子,並且,尹喜還對老子說:

“先生想出關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

於是,老子欣然允諾,他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鑑,溯其源,寫出一著作,就是《道德經》。

老子留下《道德經》之後,便西出函谷關而去。

尹喜得到《道德經》後,如獲至寶,終日默誦,如飢似渴。

尹喜為解其奧妙,釋其玄理,又自著九簡,名曰《關尹子》,該書亦成為道家經典著作之一。

根據西漢文學家楊雄所撰《蜀王本紀》載:老子與尹喜臨別之時說:

“子行道千日後,於成都青羊肆尋吾”。時隔三年,老子降臨此地,尹喜如約前來,老子稱讚他的成就,封其為無上真人,授予玉冊金文,證位玉清上相,為天府四相之一,居二十四天王之上,統領八萬仙士。

這樣,尹喜作為老子的親傳弟子,成為道家學說的最早傳播者,而他又是道教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莊子在《莊子·天下》裡,把尹喜和老子並列,稱為“古之博大真人”。

元順帝至元三年(1337年),元朝封尹喜為“無上太初博文文始真君”。

兩千多年來,道家思想在我國乃至世界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尹喜可謂是除了老子之外功勞最大的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