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詩詞裡的秋天•立秋: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今天是立秋,代表著“暑去涼來”。雖然現如今,天還是這麼熱,但是立秋的來臨,似乎就代表著涼風習習的日子的靠近。古人把立秋作為夏秋之際的很重要的節日,不吝筆墨地留下了許許多多詩詞,以供後人品味“詩詞裡的秋天”。

先來看看宋代劉翰這首寫夏秋交替時節細微感受的《立秋》:

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睡起秋色無覓處,滿階梧桐月明中。

幼小的烏鴉啼聲陣陣,待到聲音散去,只留空空的玉色屏風在此地。秋風習習,使得入睡時枕蓆畔也沾染了涼意,就像是有佳人在為詩人扇風一般,涼爽清新。睡夢中迷迷糊糊地起身,想要探尋秋的蹤跡,卻什麼也沒發現,只有梧桐葉落滿了臺階,在這明朗的秋月映照下,顯出一絲秋意。

這就是真實的立秋了,夏秋交際之時,自然和人們的生活發生了細微的變化。秋意雖未濃,但正如人們常說的“一葉落而知天下秋”,梧桐葉落,便標誌著孟秋時節的開始,天氣逐漸涼爽。

我國古代將立秋分為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颳風時人們會感覺到涼爽,此時的風已不同於暑天中的熱風。大地上早晨會有霧氣產生。秋天感陰而鳴的寒蟬也開始鳴叫。

“秋”在中國傳統文化裡有其特定的文化符號意義,“悲秋”已成了一種文化傳統和思維定式,似乎秋天就該是寂寥悽清的季節。但詩人劉禹錫一反傳統,用明朗的筆調寫下組詩《秋詞二首》: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其二

山明水淨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人狂。

古往今來,文人墨客的筆觸一碰到“秋”這個季節,就變得哀婉纏綿,悲嘆其寂寥悽清,劉禹錫卻不認為如此,斷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觀念。他極力稱讚,秋日的魅力甚至超越了春日。秋高氣爽,晴空萬里,開闊的視野中,一隻仙鶴振翅高飛,推開周身的層層白雲,直衝霄漢,這便激發了詩人創作的靈感,思緒似乎也隨之直上天際,遨遊霄漢了。

秋日是最適合登高遊覽的季節,沒有夏日的烈日當空,也沒有冬日的層層冰雪覆蓋,視線格外清晰,不用與自然界的光線折射做抗爭,觀景也更為直接。山體由光滑的岩石堆疊而成,經過秋天溫和日光的照耀,氤氳著青黛流轉變幻的光澤。山澗緩緩流過,明澈見底,石板上的青苔隨水流搖擺的身姿都清晰可辨。

夜幕降臨,萬物都被覆蓋上一層薄薄的霜。草木知秋,雖還很少有落葉,但許多樹的葉子都從綠色變成了秋日的黃色,他們其中的一部分,比如說楓葉,它們在漸漸由黃轉紅,漸變的色彩分外動人,待到深紅一片,便誠如杜牧《山行》所言:“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登上高樓遠眺,清風徐來,涼氣入骨,使人沉著冷靜,哪像是春天,太過絢爛的春景迷人眼,乃至使人輕浮發狂。第一首寫秋天的氣質高尚明朗。第二首寫秋天的景色明淨怡人。兩首互相補充,不同於一般詩人建立的秋日與深閨怨婦、羈旅文人的情感聯絡,而是把秋寫的如君子一般受人喜愛,展現了一種激越向上的情感基調和樂觀進取的壯志豪情。

暑熱將散,自當奮力進取,積極向上本就該是人生之常態,做一個胸襟開闊的人,自此千山萬水盡收眼底,萬種風情,皆可從可視得的風景,轉化為自由不受拘束的詩情漫遊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