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探訪四川廣元千佛崖:始於北魏興於唐朝 7000餘尊佛教石刻藝術寶庫令人驚歎

李康 封面新聞記者 劉彥谷

“鑿石穿崖作殿楹,肖形刻琢儼如生。路臨峻壁龕邊過,人在危崖棧上行。靄靄雲峰當戶秀,滔滔江水入簷清。憑誰借問宮中老,曾在人間幾變更。”廣元千佛崖雕鑿於峭壁懸崖之上,瀕臨江水,水天一色,碧波流光;佛像琳琅,千姿百態,是蜀道上不可多得的美景。元朝人一首《千佛崖》,將此景描繪得淋漓盡致,歷朝歷代的文人墨客,也在此留下了極盡讚美的詩文和墨寶。

9月中旬,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推出“你不知道的川渝秘境”系列報道,尋訪四川、重慶兩地的石窟石刻等古蹟,挖掘這些名勝背後的“秘境”故事。廣元千佛崖,背後有哪些“秘境”故事?

位於嘉陵江東岸的千佛崖。

始於北魏

四川境內規模最大的石窟群

千佛崖摩崖造像位於廣元城北4公里,嘉陵江東岸,金牛古蜀道上,是劍門蜀道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中國蜀道金牛道——廣元段的核心遺產點。1961年被國家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建立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說起千佛崖,就不得不提大佛窟。大佛窟開鑿於北魏晚期,是千佛崖開鑿時間最早的洞窟之一。”進入景區,經過大雲寺,沿著金牛古道遺址一路前行,便來到了大佛窟前。廣元市千佛崖石刻藝術博物館講解員邱紅菊介紹道,大佛窟內鑿一佛二菩薩三尊立像,主佛立於龕內正壁,高4。1米,褒衣博帶式佛裝,南北兩壁各脅侍一立菩薩。

千佛崖大小龕窟密如蜂巢。

菩薩面相長圓清秀,鼻高直,上身著僧祗支,腰束寬頻,下著長裙,裙裾寬大。左手執桃形飾環於胸腹間,右手握蓮花於右胸側。“造像與當時開鑿時期的精神風貌息息相關,魏晉南北朝時期士大夫崇尚玄學,衣著飄逸,因此造像與仙氣飄飄的神仙形象相結合,為‘秀骨清像’的風格。”

大佛窟左側菩薩。

作為四川境內規模最大的石窟群,千佛崖整片崖面密密麻麻開鑿著洞窟,大小龕窟密如蜂巢,最密集處摞疊了十三層:其中佛像或坐或臥或立,不可勝數。石窟始鑿於北魏晚期,興盛於唐朝,止於清代,精湛的雕刻技藝,歷經1500餘年,從而形成一座佛崖長近388米,高45米,造像950龕,7000餘尊的佛教石刻藝術寶庫。

千佛崖景區大門。

盛於唐朝

武則天推動了千佛崖造像的高峰

唐王朝經濟繁榮,文化藝術燦爛,千佛崖的開窟造像在唐朝時異常活躍。該時期的造像大多數龕窟體量雖小,但內容頗豐,題材多樣:有莊嚴肅穆的釋迦佛、彌勒佛、阿彌陀佛、多寶佛,有雍容華貴的菩薩,虔誠追隨佛祖的弟子,形態各異的人形化天龍八部,自由翱翔的飛天,威風凜凜的力士,虔誠禮佛的供養人……該時期的造像更凸顯其“雍容華貴”、“健壯豐腴”。

“千佛崖造像主要集中在武周、中宗、睿宗和玄宗時期,是千佛崖造像的高峰期,也是千佛崖石窟藝術精華之所在。特別是武則天對佛教的利用和推崇,推動了千佛崖造像高峰的到來。”邱紅菊指著面前的蓮花洞稱,這應是當時的官員為獻媚女皇而開鑿的政治獻禮工程。

蓮花洞。

據其介紹,蓮花洞開鑿於北魏晚期,改鑿於公元690~697年之間,因窟頂浮雕雙層蓮花而得名,敞口,三壁環壇,南壁、北壁和正壁分別開三大龕,每龕造一佛二菩薩三尊像,組成過去世阿彌陀佛、現在世釋迦牟尼佛和未來世彌勒佛的三世佛造像組合。按照傳統的排位,應該釋迦居中,其餘兩佛脅侍左右;而蓮花洞卻出現了彌勒佛居中而坐的現象。

“在森嚴的宗教等級制度裡,能出現這樣的情況,說明當時改變它的政治力量十分強大。”蓮花洞開鑿於武則天當皇帝時期,武則天以女兒身當皇帝遭受到了男權思想的反對,為了給自己稱帝尋找理論上的支援,她自稱是彌勒佛轉世,顯為女身,代替李唐主天下。由於當時她已經當上了皇帝,該窟龕又是由官員出資開鑿的,官員們有意而為之,讓彌勒佛居中而坐,雙手放於膝蓋,就像是帝王座於王座,接受群臣朝拜的模樣,從而也就出現了典型的宗教為皇權讓路的現象,這也成了廣元女皇文化的集中體現。

大雲古洞。

獨具特色

古代3D技術打造精美像窟

在千佛崖內,最精美的洞窟要數菩提瑞像窟,該窟運用了古代的3D技術。“造像位於洞窟中央,佛像身後的大背屏採用了鏤空雕,這對雕刻者的技藝要求極高。”菩提瑞像窟為敞口方形平頂窟,窟中央設長方形佛壇,壇上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五尊像,佛壇左右側各雕一力士,壇前面雕二供養菩薩,窟內三壁高浮雕弟子十二身,北壁窟口雕唐碑一方,南壁窟口雕伎樂一組五身。

主尊菩提瑞像結跏趺坐於二地神託持的束腰方座上,頭戴高寶冠,頸飾七寶項圈,袒右肩袈裟,左手置腹前,右手撫膝下垂,施降魔印。身後有大背屏,上雕六拏具,窟頂雕菩提雙樹,雙樹間有雷神、電神和風神以及二飛天圍繞。

菩提瑞像窟。

彌勒窟規模略小,壇上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壇前二力士二蹲獅。此窟是千佛崖唯一的一窟圓雕造像。

菩提瑞像是西域天竺流行的一種瑞像,兩窟並列開鑿,表現的是彌勒菩薩化作婆羅門造釋迦降魔像的場景,此像由唐初出使天竺的王玄策隨從巧匠宋法智從摩揭陀國大菩提寺摹寫回國,先在兩京地區流傳,後逐漸流佈全國。

神龍窟。

廣元千佛崖摩崖造像歷經千年沉澱以悠久的歷史,厚重的文化,精湛的藝術、豐富的人文聞名於世。前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更是說出了“千佛崖在蜀道上的地位,可比擬敦煌在絲綢之路上的地位”來肯定其價值。

千年風雨,滄桑春秋,7000餘尊栩栩如生的佛造像綿留至今,遊客絡繹不絕,無一不為其輝煌壯觀驚歎!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