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楊軍:精美葫蘆會唱歌

楊軍:精美葫蘆會唱歌

中視新聞觀察員 鄭志東

小時候看過一部經典動畫片《葫蘆兄弟》,長大後又看到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區葫蘆非遺傳承人楊軍親手烙畫的一大堆精美葫蘆娃,皆是傳統非遺傳承藝術品。於是,有關葫蘆的內容竟成了我和文友們關注文化現象、共同熱議的一個特別話題。

烙畫葫蘆的歷史淵源

和同時代的孩子一樣,楊軍小時候也是看著葫蘆娃和葫蘆兄弟長大,這些可愛的動畫形象和玩偶曾溫暖過他們的童年和少年時代,更是開啟了楊軍日後漫長的葫蘆烙畫的學習生涯。

楊軍的家鄉忻州市位於山西省中北部,這是一方古老而年輕的土地,古老使她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澱,年輕讓她充滿了創新的活力。忻府區是忻州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史稱秀容,晉北鎖鑰是她獨特的地理位置,境內有云中、系舟和五臺3大山脈,面積1954平方公里,總人口55。97萬人。1800多年的歷史長河,使這片厚土自古文化氣息濃厚,形成了特有的文化底蘊。著名的忻州“撓羊賽”和“晉北鼓吹”均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忻州曾兩度被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時下民間非遺工藝葫蘆烙畫又為秀容古城抹上一種文化亮色,引人注目。

葫蘆不但在古代傳統勞動人民的物質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而且與文學、藝術、宗教、民俗、神話傳說乃至政治等關係也十分密切,圍繞葫蘆所形成的種種意識形態,無疑是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記者週末古城採訪非遺專案傳承人方知還有“先天葫蘆”一說。何謂先天?意思是盤古開天闢地時葫蘆就已經存在。實際上葫蘆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作物之一,考古學家在餘姚河姆渡遺址發現了7000年前的葫蘆及種子,這說明在很久之前的人們已經開始種植。所以人們就把葫蘆列入了先天靈根之一。先天七葫蘆,有赤、橙、黃、綠、青、紫七種顏色,體現真、善、美,光耀中華燦爛文化。它代表吉祥、昭示順利。是傳統的驅邪避災、鎮宅之物。

民諺說,葫蘆巧,葫蘆巧,兩個葫蘆來回跑,葫蘆裡面有金丹,服者長生永不老。

又下大,又下小,寸口乾坤都裝了,坎離顛倒憑葫蘆,長男奪取小女寶。

這葫蘆,價千金,自古仙佛不敢輕,有緣若遇真傳授,真善美里有真妙。

這就說明了葫蘆在道教的作用非常巨大,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那麼多神仙都會隨身攜帶一個葫蘆,這不僅是對神仙體系細節的完善,更是表達了人們美好的願望和期許。葫蘆驅邪避難,楊軍少年時代看過的《葫蘆娃》、《葫蘆兄弟》正是這種情懷最直觀的體現。

誰都曉得葫蘆是道家神仙的標配。在中國古代傳說中,眾多道家神仙的手裡都有葫蘆,難道僅僅就是個法器嗎?神仙是人上人,神仙手裡的葫蘆就是一種法器,太上老君的葫蘆裝仙丹,八仙之一鐵柺李、濟公活佛的葫蘆裝酒等等,這些都說明了葫蘆在仙家手裡的用處。

記者從藝術角度和精神層面去看,仙家手中的葫蘆不僅僅是法器,還有更深一層的文化意義,起著刻畫人物性格和折射人生哲理的意義,通俗的說是他們精神世界的物化代表。

葫蘆工藝也是楊軍等非遺傳承者物化中華傳統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就如我們表象上看濟公總是離不開一把扇子和葫蘆,實質上我們還沒有真正的理解濟公和其追逐的生活世界一樣。記者認為,對待傳說故事不能侷限故事本身過程,還要注意文化背景透視藝術本質。古代的每一個傳說不僅僅述說著感人故事,同時也在傳承著一種文化體系。

楊軍說,在葫蘆文化裡有個很重要的主題就是“壺天”,寓意著人,克己而生就的日月,這個日月和自然界日月不同。壺中的日月是一個人在現實生活中的精神和生存的依靠,這個日月能否光輝永駐,是區別人的價值和處世的胸懷,為了追隨自己壺天的“日月”,仙家禪悟修行,俗人行善積德,現代說法就是“修養”。一旦到到達一定程度必定是人中豪傑,出類拔萃。用仙家的話說“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百姓的話是“淡泊名利、寧靜致遠”。

因此,為了追求這個境界,從古至今幾千年不變。這個思想靈魂和文化意義一直是中華文化的精髓,雖然過了幾千年,但是對於我們現實做人做事有很高的價值和道理。葫蘆正是一種有形的承載物。

就說濟公,他不是真的瘋癲,他是心中有佛,佛就是他心裡世界的日月。因此他難得的糊塗,一把破扇代表他最低的生活條件,一個葫蘆象徵著自己“壺”中的日月天地。他的這個日月托起了處世做人的精神世界,雖然自己破衣爛衫,可精神世界飽滿富有。

中國的幾千年的燦爛文化博大精深,葫蘆文化經歷數千年的歷史積澱,以其獨特的歷史淵源,深厚的文化內涵以及廣泛的群眾基礎,在現代文化中仍佔有重要的地位。

外行看熱鬧,內行說門道。楊軍接受記者採訪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如數家珍。他說,葫蘆製作工藝品從明朝起即有文字記載。葫蘆造型優美,無須人工雕琢就給人以喜氣祥和的美感。清朝時蘭州的“刻制葫蘆”和“範制葫蘆”曾達到很高的藝術水平,成為朝廷貢品。當時採取的“火燴工藝”將葫蘆的木質材料與中國傳統的燙畫技法相結合,以烙鐵代筆,運用國畫的白描、工筆、寫意等手法,在葫蘆光滑堅硬的木質表皮上,創作出人物、山水、花鳥、走獸等作品,隨著藝人對藝術的理解和對烙鐵的嫻熟運用,畫面呈現出焦、黑、褐、黃、白等多種層次和國畫渲染的效果,表現力非常豐富。葫蘆本色就有古畫的基調,在上面臨摹出名家的國畫作品,線條流暢準確、形態栩栩如生、意境幽深高遠。給人以耳目一新、不媚不俗的感覺。烙畫藝術使葫蘆由農家瓜果登上了藝術殿堂,成為一種集拙樸自然和高雅精美為一體的傳統民間藝術品,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和收藏價值。

事實上,葫蘆在我國文明發展史的過程中,代表著吉祥和福祿,葫蘆藤蔓連綿,果實茂盛,寓意子孫萬代昌盛不衰。在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中葫蘆文化成為中華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烙畫工藝門類眾多,其中烙畫葫蘆藝術又稱燙畫葫蘆或火筆畫葫蘆。烙畫古稱“火針刺繡”,是中國古代一種極其珍貴的稀有畫種。而景泰藍工藝葫蘆畫又稱景泰藍掐絲粉彩琺琅畫,也是一種傳統工藝品,是宮廷中盛行的高雅工藝品。

學藝貴在悟。現代葫蘆景泰藍工藝手法是工藝葫蘆非遺傳承人楊軍在實踐中悟出的寶貴經驗。楊軍邊學邊做邊悟,他借鑑了傳統的景泰藍工藝品中的掐絲、點藍技術,在葫蘆上用金屬絲鑲嵌,再用專業釉料點藍著色,使成品畫面呈現水晶般透明、質感古樸,色澤亮麗,具有極高的藝術欣賞價值、收藏價值和裝飾效果。由楊軍親手烙畫的葫蘆娃至此一鳴驚人,成了喜好者愛不釋手的鎮宅寶貝。

非遺葫蘆創文顯精彩

葫蘆工藝在外人看來是小小手藝,何需掛齒?但倡導全社會“人人持證、技能社會”,弘揚培育工匠精神,竟是社會倡導的一大主題。楊軍的葫蘆烙畫是個小手藝,但是一個個司空見慣,普普通通的葫蘆經他手藝操作,竟然變成一件件精美的工藝品,藝術靈動的氣息給眾人生活添彩。

一技之長能給社會一份貢獻,這樣的好事你會不會去做?楊軍說當然要做。他是忻府區工藝葫蘆非遺傳承人、忻州非遺扶貧葫蘆工坊工作室創辦人、忻府區政協委員、忻府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烙畫葫蘆工藝專案傳承人、葫蘆合作社和五臺山工藝葫蘆電商模式平臺創始人。

忻州有深厚的文化積澱,曾被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民間烙畫及葫蘆工藝、炕圍畫等藝術更是代代傳承。

忻府區自古以來就有種植葫蘆和利用葫蘆的習慣。烙畫葫蘆藝術,又稱燙畫葫蘆、火筆畫葫蘆。具有悠久的歷史,相傳起源於漢代,清朝時期最為興盛。是中國古代一種極其珍貴的稀有畫種,燙好的作品線條流暢,形態栩栩如生。當時人們利用葫蘆製成各種生活器具和各種宗教禮儀的法器。後經歷代工匠加工賦予藝術收藏價值,清朝時期最為興盛。烙畫及葫蘆工藝在各個領域發揮著不可替代重要的作用,從而形成源遠流長的葫蘆文化,成為中華民俗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一個大男人玩弄一大堆小葫蘆,與別人而言這沒有什麼意思,但對楊軍來說,卻是他所鍾愛的事業。源於忻州民間的烙畫工藝和葫蘆工藝製作技術,是中華民族傳統工藝中的一項寶貴財富。這一件件以葫蘆作為原材料的藝術品,均出自忻州葫蘆烙畫工藝傳承人楊軍和同仁之手。烙畫工藝取材廣泛,當地特色文化和風土人情都是創作的素材,具有一定的歷史傳承意義。烙畫工藝中的葫蘆烙畫、葫蘆日用工藝品都體現出十分難得的文化價值。烙畫葫蘆工藝藝術,技法巧妙,獨具特色,既集合了實物烙畫技法、版畫烙畫技法和傳統民間美術技法的特點,又可分為水墨烙法、彩烙等多種技法,讓葫蘆烙畫具有了極高的工藝價值。這些藝術品已經開始走向全國甚至全世界,有經濟價值和收藏價值。

為了更好的傳承烙畫工藝葫蘆藝術,2003年楊軍創辦工作室,把傳統烙畫技藝和葫蘆工藝文化發展成一個新的藝術亮點,有效地保護和傳承了烙畫及葫蘆工藝這一傳統工藝專案。楊軍的祖父在當地是有名的畫匠,經常在傢俱、炕圍及葫蘆等各種材料上創作。父母也繼承了祖父的繪畫技藝,成為十里八鄉的手藝人。自幼受家族藝術薰陶的楊軍,更是把全部的精力和財力都投入到了這個他熱愛的藝術中,希望這門藝術能在自己手中發揚光大,永存民間。

不可否認,近年來許多有著幾千年藝術精髓的傳統手工藝正瀕臨消亡,葫蘆烙畫技藝也未曾倖免。一度時期烙畫葫蘆藝術走入低谷,從事這門技藝的人越來越少,特別是在年輕一代中更是寥寥無幾。掌握傳統技藝既需要有專業的藝術基礎,又要有長期堅持不懈的精神,許多民間藝人一輩子堅守卻看不到經濟效益,面對這樣的情況,許多藝人打了退堂鼓,對傳統技藝沒有了價值觀和責任感。讓這門傳統手藝面臨失傳。30多年來,楊軍一直堅持葫蘆烙畫及工藝製作從未間斷。他多方拜師學藝,不斷提升自身的技藝。義無反顧的投入到保護和傳承傳統技藝的行列中。經過他的努力,到目前葫蘆藝術品種發展到60餘種,並在國內獨創了16種製作工藝,涉及50餘類,其中葫蘆中式擺件,西式掛件,葫蘆燈,葫蘆烙畫,景泰藍葫蘆,葫蘆飾品,葫蘆器皿等1000餘個產品為國內首創。楊軍為保護傳統烙畫及葫蘆技藝做出了重要貢獻。

烙畫葫蘆的保護傳承

文化深層引領,事業生生不息。近幾年來,從國家層面而言對文化產業高度重視,忻州市的文化產業也方興未艾,尤其是秀容古城的復活,更使文化產業突飛猛進。全市文化工藝產業已經逐漸成了影響當地經濟增長和發展的力量之一。楊軍正是在此大好形勢和大好政策引領下,利用自身擁有的傳統文化基礎資源和多年創業經驗,大力推進葫蘆工藝文化產業,同時與電子商務融合,開闢了就業增收新渠道,既為城鄉各類創業群體提供了新空間,也為殘疾人找到了適合自身加工的葫蘆工藝品。楊軍受益當地大好政策,大樹底下好乘涼快發展。他主動適應文化發展新常態,因地制宜於2003年創辦工藝葫蘆工作室,於2008年建成葫蘆銷售網平臺和淘寶店等電商系列網站,2018年建立藝雅天下文化藝術傳媒有限公司,讓非遺走進企事業單位和學校,讓更多的人知道葫蘆非遺這個文化瑰寶。2020年2月,忻州市文化和旅遊局、忻州市扶貧開發辦公室為楊軍掛牌“忻州市非遺扶貧就業工坊”。這既是鼓勵,也是鞭策。楊軍表示再接再勵,繼續廣收徒弟,培訓學員,使這一傳統手工技藝得到有效保護。客觀上也帶動了當地葫蘆種植戶和葫蘆加工從業人員的增多。目前楊軍葫蘆工作室的20餘名員工,加工、生產、銷售工藝葫蘆作品供不應求。楊軍還與有關單位密切配合,一方面共同做好傳統民間相關作品和傳統制作工具的蒐集整理和保護工作。另一方面,又利用各種宣傳平臺,為葫蘆藝術營造知名度,打造傳統烙畫葫蘆工藝文化名片,結合當地文化旅遊業,進一步擴大品牌效應,更好的讓傳統文化藝術傳承和發展,竭力培養當地烙畫和葫蘆工藝傳承人,多多益善,使烙畫藝術,世代相傳,承古啟今。

楊軍作為烙畫葫蘆藝術守護者,在進行多渠道宣傳和傳授傳統制作技法的基礎上,別出心裁讓傳統烙畫工藝走進校園,讓藝術的種子在娃娃中間生根發芽。楊軍在傳承民間工藝文化的同時,融入多種現代藝術文化元素,透過“學校+基地+公司”的模式,既為非遺專案提供一個好的傳承環境,又非遺專案起到傳承和保護的作用。

楊軍申請創辦殘疾人文化創意產業基地,說來話長。葫蘆吉祥,為善濟良。楊軍建立忻州殘疾人葫蘆工藝文化產業基地,其初心是鼓勵殘疾人自立自強透過做葫蘆工藝品來實現就業夢想奔小康。自古以來扶弱、濟困、助殘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目標和宗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殘疾人一個也不能少,為殘疾人事業做更多事情,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個重要方面。

楊軍說,忻州市建立全國文明城市,文明的建設和發展,根本體現在如何讓生活在這裡的人民群眾過上好日子,增強他們的幸福感。殘疾人作為一個特殊困難的群體,相比健康人群,殘疾人在生活、就業過程中面臨著更多的困難和問題。如何讓這些群體受益?

楊軍精讀細研《“十三五”加快殘疾人小康程序規劃綱要》和《“十三五”殘疾人文化體育實施方案》的有關精神要求,創辦殘疾人葫蘆文化產業基地。這樣就可以有力推動殘疾人就業創業,在助力貧困殘疾人脫貧攻堅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葫蘆工藝烙畫產業正是適合殘疾人從事的專案,能為殘疾人從事生產提供便利條件,也能吸納一定數量的殘疾人就業或帶動一定數量的殘疾人創業。

根據殘疾人的起碼需求,若把傳統特色葫蘆手工藝傳習和發展,必然會給不少殘疾人提供更多更好的創業基地和銷售平臺,助推殘疾人就業創業,在助力貧困殘疾人脫貧攻堅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事實上,楊軍不僅助殘有功,而且他的烙畫葫蘆工作室在推動忻州文化產業大發展大繁榮中也作出了積極貢獻。他的目標是繼續創新葫蘆畫藝術,匠心獨具,鐵筆生花,讓更多的有識之士加入文化產業發展,讓工藝葫蘆福祿忻州城。

葫蘆傳統工藝根深蒂固。忻州市自古以來就有種植葫蘆和利用葫蘆的習慣,到如今隨著葫蘆民間工藝品上市,還解決了部分殘疾人的生活和就業,前景十分喜人。作為忻府區政協委員,楊軍就此積極建言獻策,意在使葫蘆在各地結出喜人碩果。

他希望透過媒體,使大家深度認識葫蘆,在社會各界的關注扶持下結出更大更好的文化大葫蘆。他積極參政議政,在提案中倡議,目前忻府區葫蘆加工銷售以個人牽頭成立的小型葫蘆工藝文化產業加工基地零星散亂,沒有市場銷售組織能力,無法與市場接軌,不能更好地佔領市場。他就建議有關部門結合當地情況,扶持和建立種植、加工、銷售基地,提高市場競爭和經濟應變能力,實現共同發展,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希望地方要結合本地產葫蘆的資源,順勢文化旅遊的開發,以各種促銷展覽活動推動葫蘆文化產業的發展。尤其是透過各種可行的措施,把殘疾人精做細烙的小葫蘆手工業發展成一個大點的謀生產業,從而以點帶面,推動全市殘疾人文化產業建設的發展。

如何使葫蘆小手工產業向大文化產業邁進?如何以閻虎文等殘疾人自強自立自謀生路頑強發展的典型事例來引導更多的殘疾人群體走向自強自興的行列?如何有效利用網際網路等宣傳媒體為葫蘆小手工手藝鼓與呼?葫蘆小手工藝生產者如何使這一技之長深入推廣,形成文化大產業,讓更多的殘疾人受益此技,把殘疾人的信心鼓起來,腰包富起來?這些問題處理的好,葫蘆小手工藝成為文化大產業就不是問題。

楊軍認為,加強對殘疾人的葫蘆手藝傳承與專業人才培養是基礎環節。他建議舉辦葫蘆烙畫技藝培訓班,培養葫蘆烙畫人才。透過最佳化環境吸引一批、政策扶持培養一批、民間徵集匯聚一批的形式,形成忻州市殘疾人烙畫人才隊伍的持續性發展。

葫蘆烙畫工藝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中國民族文化的國際交流與友好傳播具有積極意義。他建議加快葫蘆工藝品產銷一條龍建設,提升產業裝備水平,建設專業的種植加工基地,擴大規模效應,推動葫蘆加工業和葫蘆種植產業發展,從而解決部分社會剩餘勞動力和部分殘疾勞動力,為忻州經濟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把忻州葫蘆手工藝向文化產業過度,並逐步發展成一個新的產業亮點,楊軍是有功之人。他立足忻州非遺扶貧葫蘆工坊把葫蘆工藝這一傳統民間文化傳承發展,同時也在生產中,使社會各界透過精美的葫蘆工藝品,更加理解、尊重殘疾人的勞動果實,更加關心、幫助殘疾人的良好風尚。

沒有創意就沒有生意,沒有震撼便會是遺憾。小小葫蘆更是如此。鑑此,楊軍和他的夥伴們在葫蘆工藝上更是精益求精,在文化市場上拼佔一席之地。

葫蘆遠古藝韻,精髓耀古爍今。從這個樹起一方殘疾人精神信念,給一方殘疾人以生活保障的角度講,葫蘆還真是個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