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電影《火星救援》觀後感

你能想象一場在空無一人的陌生星球上獨自求生的場景嗎?放眼是漫無邊際的隨風飛揚的塵土,極盡目力看不到一絲一毫活著的生命訊息,沒有氧氣,沒有水,如果脫離了氧氣罩和宇航服,隨時隨地都會死去。那本是一場對未知星球的探索,因為沙塵暴的突入其至導致一名名叫馬克的宇航員遺落在這顆本不屬於人類居住的火星上獨自掙扎。這種求生的故事是以往所有傳統故事中未曾出現過的,即使是《魯濱孫漂流記》中的荒島求生也沒有如此殘酷和匪夷所思。美國的電影總是喜歡去挑戰觀眾思維範疇的極限,總是想方設法去把一些太驚世駭俗的東西循序漸進拋到觀眾的面前,讓觀眾自己去深度解讀、浮想聯翩。

《火星救援》的故事並不如何驚濤駭浪,相反還有一些中規中矩和乏善可陳。首先是馬克的遇難讓大家都誤以為他已經英勇就義,卻沒想到他第二天又從火星上的黃沙漠漠中艱難爬起來挪進居住倉進行自我治療。被一根金屬天線插進腹腔,血流如注,塗了一點止痛藥簡單包紮後沒幾天就好得完美如初了,讓人不得不驚歎火星真是傷病員療傷康復的天堂。眾宇航員在火星上進行勘探時毫無預兆竄出的沙塵暴讓人無所適從,且先不去深究火星上究竟有沒有沙塵暴這種迅猛的自然災害,僅從故事矛盾點的衝突上也是一個刻畫得格外生硬的佈局,遠沒有《星際穿越》中人性鬥爭的矛盾設定那樣來得切合實際和貼近人心。馬克如此倒黴又如此幸運,在居住倉中找到了一定數額的食物補給和能夠生生不息迴圈再利用的土豆。

土豆帶給馬克新的活下去的希望但也給其帶來不可估量的自信打擊,因為雖然土豆在自己的奇思妙想和堅持不懈中終於長出了不錯的秧苗且大有欣欣向榮之勢,可不久突然出現的沙塵暴摧毀了整個種植程式,所有土豆全部死亡。沙塵暴再次毫無預兆的出現生動形象地證明了編劇故事創作能力的捉襟見肘、黔驢技窮,實在想不出如何對矛盾的衝突進行合理的編排,只能出此下策,將就著硬接下去。但編劇心裡清楚,如果就這樣順水推舟、平鋪直敘,只能導致整個敘事結構的波瀾不興,無功無過,所以為了增加觀眾的吸引力,只好從馬克身上自己下手,由馬克以輕鬆幽默自我吐槽的方式留下“太空日誌”,用來記錄自己曾在火星上頑強生存過的證據給後來人指引和憑弔。整個過程完全看不到一絲一毫宇航員的所作所為,完全就是一個演員按照導演的意圖賣力進行詮釋大概一個瀕臨絕境的宇航員在這樣的情況下可能會怎麼做,但實際情況是,這種效果已成了地地道道的表演和作秀,作為觀眾的我們感受不到這是在一個相距地球2億2千五百萬公里的太空中,沒有任何生命存在的一顆陌生的、極度荒蕪的星球上的宇航員的生活實況。尤其是馬克在運用曾經降落在火星執行過任務的“探路者號”飛行器上成功傳輸用來與美國宇航局聯絡的通訊裝置時,那種感覺完全和普通網民之間聊QQ和發微信一樣別無二致,唯一區別的是馬克穿著宇航服且吃著標著美國宇航局標誌的太空食品和一些高科技的玩意兒。

如果單純從科技的角度來看,《火星救援》的專業知識水平無有任何挑剔之處,但《火星救援》並不是一部紀錄片,它的意義不在於給觀眾灌輸多少科學知識和對未來科技發展的展望,即使帶著一些科幻色彩的設定,但大體都在既定科學技術水平的基礎上進行的合理的延伸和拓展,如果《火星救援》改為《月球救援》,興許更加切合現實。在我看來,《火星救援》的價值和意義並不在於人類對未來科技發展的構想和探索宇宙奧秘的無限熱情,因為“種土豆的失敗”和“沙塵暴的神鬼莫測”都證明了外星球生存發展的可能性接近於冰點。對一個無法供給人類棲息和發展的星球探測而言,徒耗財力物力人力腦力繼續探尋下去又有什麼意義和價值呢?倒不如對一個生命的拯救來得更加高尚、更加彰顯人性的偉大一些。

為了拯救馬克,全世界的人都在積極參與,人類的智慧總和無以計數的潛心關注祈禱使得“馬克變成了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偉大神蹟”,而這個神蹟輝煌的締造者,理應屬於全世界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