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炙熱火焰遇陶土,靈韻青瓷就此生--青瓷名師王斌

“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貢吾君。 巧剜明月染春水,輕旋薄冰盛綠雲。”原本只是一堆泥土,養育著萬物眾生,受春雨滋潤受年輪甫刻,突然有一天,我們的先輩發現炙熱的火焰可以和這泥土發生化學碰撞,進而我們使用的器具由此誕生。隨著年輪更迭,世紀輪轉,我們對瓷器的審美越上一層樓。

王斌對於打造瓷器的關鍵有這樣的見解:

因為取自於大自然的東西,尋尋覓覓原料的過程極具挑戰性,裡面的元素含量不同的,燒製難度極大。不同的釉料,不同的礦物質的新增,都會導致溫度,顏色發生巨大的改變。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每遇到一次煉製青瓷的失敗,總會於無望中尋找新的生機。從泥料上面來講,泥料在高溫燒製過程當中,氧化鋁的含量的把控至關重要,起到骨架的作用。

不同地域泥土中,氧化鋁的含量會有所不同,對於塑形,難度非常高,如果氧化鋁含量低,支撐力就不夠,在燒製的過程當中,它會出現極大的變形,會導致報廢率會大大的提高。對於我們來講,龍泉窯的一個燒製工序有72道72道工序簡化之後,你最短一窯,一個人要去花進去的時間可能是一個月,那麼一個月的精力,到最後燒製出來之後,全部報廢的。功敗垂成在此一舉。

釉料的問題,龍泉窯光素無紋,很多的東西,講究的就是一個釉色線條,器型上,景德鎮的青花、琺琅、五彩、釉裡紅,很多的紋樣裝飾在裡面去覆蓋掉它一些線條上的不足,龍泉窯講究極簡美學,對線條比例,沒有很多的裝飾。更多是用水的締造跟線條,越簡單的東西越難做,這需要對龍泉整體的文化,需要從歷經千年的地方史邁入,梳理的很清楚。自然作為我們的母親,她賦予我們無盡的創造力與資源,去運用改裝誕生新的器物的同時是我們自身價值的體現。

實踐出真知:

龍泉窯的器型,從古至今的一些演變傳承,需要花大量的精力跟時間去研究它。曾經,他花了大量的時間翻山越嶺進入到深山當中去,去古窯的遺址,去買元明清龍泉窯骨質片,作為一個參考學習的一個標本。龍泉窯的釉水,它是一個原生態的釉水,很多人提到龍泉窯,想到的更多的是原礦,它的顏色來自於大自然的顏色,水的顏色,天的顏色,因此,它是一種非常原始純正的原礦燒製手法。新增所有的材料都需要對其有一定了解,都需要用到我們自然當中的一些東西,比如竹子草木灰,山邊的石塊,紫金土。這些反覆去試,去配,沒有一個非常標準的公式。唯有實踐!

個人的理念:

對於當代來講,青瓷器的鍛造,需要有“擇一事,終一生”的決心,需要“縱前人以往矣,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堅韌,需要有“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勇氣加上“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諭大也”的謙遜好問。劉斌身上具備了一個名師的品格與素養。

王老師認為器物的第一要義是使用價值,收藏只能算是它的功能價值,賦予器具更好的文化價值,審美價值也需要與實用相結合,打造出屬於當下的這個社會的人們喜歡的一些東西,這才是真正的理念。

中國古代,每一件器物的背後雖然蘊藏著匠人的苦心孤詣,但流傳至今的器物卻很少發現背後刻有匠人名字的。不沽名釣利,像梅蘭竹菊一般清傲高潔,更要在這個紛亂嘈雜的網路科技化時代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將整顆心放置於打造青瓷器上。

器物冷冰,但思想充滿熱情,當作者把思想,把創作靈感,把感情賦予到這個器物裡面去,那這個器物就有了生命。回首初心銘記匠心,是名師必須的品質。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荷葉是文化意象中的一個典型例子,詩詞中如是,器藝也如是。在龍泉窯的南北宋時期,就有荷葉題材的一些裝飾,紋樣比較隨意,比較寫意,但在今天傳統的繼承與發揚也需要有創新,運用媒體化時代的優勢打造時代特徵的傳統,對器物審美標準,進行更改,做到既實用又美觀,又符合當下的一種審美體驗。

歲月宜靜,瓷亦無言。

天地輪迴,窯火不熄。

枕水聽山,明心見性。

躬身造器,我安我命。

王斌說“我們只是大自然的運送者,負責把自然內在的靈魂表現出來,將山川異域風雨湖伯之美盡情體現其中,運送到大家手中”。願我們能收到這份自然之美的饋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