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薦讀】成功沒有固定答案,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但只要是頭腦正常人

怎樣才算成功?關於這個問題,看似非常簡單,其實並沒有確切答案。有人認為,家庭和諧身體健康就是成功;有人認為,事業輝煌出人頭地才算成功;也有人認為,在某個領域登峰造極,讓別人都為他喝彩才稱得上成功。所以,成功沒有固定答案,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只要是頭腦正常之人,無不希望實現內心所想的成功。

如今科技日新月異,社會各方面進步都很快,難免讓人感覺壓力越來越大,為了生活而奔波,根本來不及思考未來的計劃,更不敢停下奮鬥的步伐,曾經的夢想遙不可及,甚至覺得成功與自己無緣,此生註定碌碌無為。其實,無論現在境遇如何,不必過於消極,不妨多讀讀《道德經》,真正聰明的人,皆深諳《道德經》裡的這3個道理,年輕人越早明白越好。

一、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釋義:真實可信的話,一般都不太好聽,聽起來很舒服的話,通常都不可信

看完此話的解釋,不禁令人想起千古名言“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歷史上許多例子都驗證了這個道理。商紂王帝辛,早年是一位智勇雙全的君王,史書稱他“天資聰穎,聞見甚敏,才力過人”,攻打東夷諸部落,把商朝的版圖擴充套件到長江流域。

帝辛逐漸變得驕奢淫逸,失去往日的雄心壯志,尤其在得到妲己之後,對她言聽計從,整日飲酒作樂,商朝國力日漸衰微。叔叔比干屢次勸諫,甚至說道:“夏桀不行仁政,失了天下,大王也學此無道之君,難道不怕丟了天下嗎?”比干竟然把他比作夏桀,這讓帝辛非常惱怒,命人把比干殺死,並把他的心挖出來。由於帝辛不聽比干勸誡,最終導致商朝滅亡。

唐太宗李世民,其做法與商紂王帝辛相反,善於聽從大臣魏徵的諫言,開創影響深遠的貞觀盛世。有一年,魏徵呈上一封奏摺,裡面列舉了皇帝疏君子、崇尚奢靡、搜求珍玩等十大過失,言辭非常激烈,同僚都替他捏把汗。唐太宗非但沒有遷怒於魏徵,反而誠懇表示:“朕今聞過矣,願改之,以終善道。有違此言,當何施顏面與公相見哉。”

二、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望

釋義:太過追名逐利,必定耗費精力;積累過多財富,必定以很快的速度失去

對於名利和財富的追求,應該適可而止,大多數人卻不明白這個道理,直至因名利財富給自己惹來禍端才幡然醒悟,但為時已晚。元末明初的富商沈萬三,依靠多年經商積攢萬貫家財,用富可敵國形容毫不為過。朱元璋修城牆找沈萬三幫忙,沈萬三非常爽快,出手相當大方,三分之一的城牆都是他出錢修築的。

為了彰顯財力,沈萬三竟然要求出資犒賞軍隊,結果觸碰龍鬚,被朱元璋找個理由充軍,所有家產被充公。發配邊關的途中,沈萬三後悔萬分,如果當時不那麼高調,也不會有如此悽慘境遇。春秋末年的巨賈范蠡,是個極具智慧之人,深諳“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望”之含義,看淡所謂的名利。

范蠡輔佐勾踐打敗吳國,婉拒勾踐高官厚祿之賞賜,選擇急流勇退,隱姓埋名以經商為業,三次成為鉅富,而後三次散盡家財,被後世人尊為“財神”。反觀范蠡的好友文種,捨不得放棄名利,不聽范蠡再三勸說,選擇繼續留在越國,最後被勾踐賜死。

三、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

釋義:自己知道很多,卻不自我表現出來;有自愛之心,卻不覺得自己高貴

俗話說:“一瓶子不響 半瓶子晃盪。”真正聰明者,從不讓別人看出他的聰明,那些整天侃侃而談之人,反而不夠聰明,或者只是小聰明。在生活中,有些平日裡不善言辭者,往往會做出令人欽佩的成就,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道德經》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訥。”有。時候,要學會隱藏自己的智慧,低調做人。

為人處世,必須有自愛之心,恪守內心原則和底線,同時不把自己看得高人一等,更不會仗勢欺人。清朝的大學士張英,康熙皇帝的寵臣,位高權重,家人和鄰居因宅基地問題發生爭執,寫信給張英,想讓他給鄰居施壓。張英弄清前因後果,提筆寫下一首詩作為回信:“千里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人明白張英的意思,主動讓出三尺的宅基地,鄰居也非常不好意思,也讓出三尺地方,留下著名的“六尺巷”,成了千古美談。張英用實際行動,詮釋了“自愛不自貴”的意義,其胸襟令人佩服。

以上三句名言,蘊含著為人處世哲學,年輕人越早一點明白,人生之路才能越走越順利,距離成功也就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