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蘇軾用1首詩“諷刺”諸葛亮,短短20字,1針見血

蘇軾是宋朝時代的人,而諸葛亮是東漢末年人,作為一個後人來評價諸葛亮,在時間上比較符合。蘇軾所生活的北宋中期是一個唐詩宋詞橫行的時代,那個時代的讀書人與文人見面都必須會寫幾首詩,會唱幾首詞,才算得上是有文化。

蘇軾當時也是這些文化人之中的一員,而他憑藉著驚人的天賦與橫溢的才華,成為了北宋中期文化界,書法界,宋詞界的領頭羊,他的看法左右了許多人,為許多人提供了一個參考。

在這些文人心中,通常看不起的是比他們差的人,而在歷史之中如同恆星一般,劃過剎那間閃耀了整個星空的那種驚豔天才,通常會被他們長篇議論分析這個天才的優點缺點,然後給予一個屬於自己的評價。

諸葛亮是東漢末年三國前期的一個重要人物,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前知500年後知500年,對於中國軍事政治人心農業精通的可謂是一時之選。也正是因為諸葛亮的這種巨大影響,導致1000年後的蘇軾時代還在討論諸葛亮的事情。

蘇軾文章太過驚豔被判第二

據說在北宋1057年科學考試的時候,發生了一件比較奇特的事情,當時的主考官是北宋大文學家在政壇和文壇上享有崇高地位的歐陽修。當他和其他考官看到一篇議論文叫作《刑賞忠厚之至論》的時候,意見一致的認為這篇文章的寫作者應該獲得第1名。

意見雖然一致,歐陽修其實也是存著自己的私心的,他在科舉考試之前收了一名弟子叫作曾鞏,曾鞏這個人的才華也不一般,在文章上面很有自己的獨到見解,歐陽修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就相信這篇文章一定是自己的地質針孔寫的,他還在竊喜的時候卻發生了讓他想不到的事情。

等後來科舉考試結束榜單公佈的時候,卻發現這篇文章的作者並不是自己的弟子曾鞏,而是一個來自四川沒有什麼名氣的人,他的名字叫作蘇軾。這一下子可讓歐陽修自慚形穢了,原來他在改試卷的時候,曾經為了避嫌做了一番手腳。

他一直以為這篇文章作者是自己弟子曾鞏。所以便不顧其他考官的意見,將這篇文章判為第2名。後來結果出來之後,他才知道原來是自己自作多情,這難免有點對不起蘇軾也成為了北宋文壇之上的一樁佳話。其實從這篇議論文寫完,蘇軾議論和批駁古人的習慣才剛剛開始。

喜歡評價古人的蘇軾

北宋大書法家蘇軾在詩詞文化上面成就斐然,卻掩蓋了他在議論文和政治論文上面的高超藝術。從科舉考試結束之後,春風得意馬蹄疾的蘇軾,看遍了都城開封的美景與人文薈萃。他開始在各個地方和自己的朋友剛認識的人大發議論,對於古代政治豪傑與沙場英雄進行評價。

首先他寫了一篇論文來評價什麼是英雄,什麼是勇敢的人,勇敢的人和英雄豪傑,到底能不能夠化為一個成分。首先他認為古代的英雄豪傑一定有突出不同尋常的地方,那些被別人欺負受到侮辱,然後拔劍殺人的人只能算是意氣用事與小勇。

真正能夠擔當天下大任又大勇敢大智慧的人,通常在泰山崩塌面前都不會改變自己的臉色,別人慌張的時候,他冷靜,別人冷靜的時候,他銳意進取,拯救國家與興亡之時。志向高遠,目光也能夠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地方,是一個國家的希望與民族的後盾。

秉持這樣觀點的蘇軾,在評價西漢著名改革家晁錯的時候,說當時天下太平,晁錯無緣無故地發動這麼大,而且突然的改革,實際上就是把天下人的目光吸引到他這裡改革成功,他必然是商鞅一般的結局改革失敗,那他也是一隻替罪羊。蘇軾在這裡一針見血地指出了,西漢晁錯的結局和歷史上別無二致。

蘇軾對於諸葛亮的看法

英雄與人才之間通常都會相互吸引,蘇軾對於諸葛亮的欣賞在他的文章之中體現得十分鮮明,但也掩蓋不了蘇軾對於諸葛亮缺點的看法和批駁。諸葛亮的功績在三國時期是公認的,一次輔佐劉備成就霸王之業,一次輔佐劉善後主,保住西川成都的基業。但即使是這樣蘇軾對於諸葛亮一些不符合道義的行為還是頗有微詞。

原來在劉備和諸葛亮進軍成都,奪取西川這件事情上面蘇軾寫下一首詩來指責諸葛亮與劉備不符合人意的地方。“先主反劉璋,兵意頗不義。孔明古豪傑,何乃為此事”。從這些語句之中,我們都可以看出,蘇軾認為劉備奪取劉璋的機遇是不符合道義的地方。諸葛亮作為一代豪傑,為什麼要和劉備一起去做這件事情呢?

原來在那個時候,劉備和劉璋兩個人都是屬於漢高祖劉邦的後人,在血緣上面他們兩個是親戚是同姓。諸葛亮在《隆中對》之中,便已經為劉備制定了奪取西川的計劃,可是劉備奪取同姓的基業,這難道不是違反道義的做法嗎?

蘇軾認為當時的劉備之所以能夠建立蜀漢的但是也是因為他與曹操孫權不同,他是靠著仁義道德作為自己的立身之本,在奪取劉璋基業的這件事情上面,本來就是違背了仁義道德,這個立身之本所以導致了人心背叛,劉備,這也是後面劉備接連失敗,不能像漢高祖劉邦出關中一統天下的根本啊。

總結

中國詩詞文化歷史悠久,有著自己的獨特魅力,在時間的沉澱之中越發的濃厚,能夠被很多文人用來發表自己的看法與觀點,蘇軾對於諸葛亮和劉備的看法,不管我們贊同還是否定都好,我們應該有著自己的獨到理解,不能夠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問題,而是應該集百家之所長去看待當時的歷史,如果劉備不奪取西川的事業,那還會有後面的蜀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