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中國式家長》:女兒才是真愛,兒子只是充話費送的而已

《中國式家長》,一款惡趣味濃厚的兒女育成計劃作品。遊戲方式簡單粗暴,描述一個生命從出生到前往大考的這段求學日子。

扮演剛從媽媽肚子裡被扯出來的小生命,一路成長、學習的過程。遊戲一開始本來只有男生可以養,不過在前段日子推出了「女兒」的更新黨。也就是說現在玩家除了可以在遊戲內養兒子之外,也可以養女兒咯!玩了幾輪後,大概可以得知兒子女兒的機率大約為1比1。也就是說這次養兒子,繼承紀錄的話兒子長大後就會有很高的機率是生女兒。女兒長大後生的則又極高機率會是兒子。

兒子跟女兒的遊戲體驗幾乎相同,唯一不同的地方在於結交異性時男生真的非常的可憐,動不動就碰壁,甚至好感下降。玩女兒時完全不用擔心異性好感下降的問題,也不用思考要怎麼去追求心儀的男生,上了初中後幾乎每回合都會有男生過來跟你刷好感。如果說玩男角是要想辦法跟人刷好感,那玩女角就是選擇要跟誰刷好感了。

遊戲以回合制的經營模擬養成為核心玩法,回合中搭配各式各樣的小遊戲與選擇來增進遊戲可玩性。

玩家大概有一半的時間都在玩一個名為「開腦洞」的小遊戲,藉以增加角色的各項能力。如何最大化地使用每回合的行動點數來獲得最多的能力加成,是這小遊戲的重點。隨著角色成長,開腦洞的過程中也會有越來越多不同功能的屬性選項供玩家選擇來增加遊戲的變化性。

在遊戲的過程,玩家將重溫成長時多少都會經歷的人生體悟,例如第一次被父母毒打。

第一天上幼兒園、初中、高中。

與同學競選班代。

參加戶外教學。

認識異性,培養好感。

到最後成家立業,生兒育女,好讓玩家繼續培養角色的下一代等等。

使用多種會讓玩家產生共鳴的事件來增加遊戲樂趣,讓玩家在培養角色是有著其他遊戲所沒有的親切感,是本作吸引人的地方。

在遊戲的過程中,也不是一昧的學習追求數值。當角色進行學習時,會增加父母的滿意度,但同時也會增加自身的壓力。而當角色進行娛樂活動時則會降低壓力,但也會降低父母對你的滿意度。父母的滿意度滿值能得到正面的效益,降至低點則會有負面效果,相對的自身壓力也有近似的效果。如何在父母的滿意度與角色自身壓力間取得平衡感,獲得最大的效益,將角色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是本作的遊戲最終目的。

玩遊戲沒有什麼不好的,就是媽媽會不滿意。

遊戲中代入大量會讓人會心一笑,輕鬆惡搞的元素,是這遊戲吸引人的地方。那已經許久沒瞧見的棒棒糖、牛奶糖,每個七年級男生小時候都會買得樂高,小時候常常被美術老師逼迫製造的陽春父母親節賀卡,或者是那個明明體積超大就很不方便的大長方形鉛筆盒等等。

看到這考試過程就如同在重溫自己小時候,不到60分準備被打爆,70分小小懲罰,80分有進步空間,90分還能更好,只有滿分媽媽才會滿意。

大人間的面子大戰在現今社會每日都在上演。

想必很多人小時候都有過這種經驗?

單以養成遊戲來說,《中國式家長》並不算出色,遊玩過程中的小遊戲其實不算很有趣。但他巧妙地把每個人成長過程或多或少會有的共同體驗融入遊戲,讓玩家在遊戲過程中能獲得更多的遊戲樂趣。是巧思,也是其吸引人的地方。

遊戲也提供的多種結局與能力繼承,藉此增加樂趣與遊戲壽命。每個人物的培育都可能成長成不同的形狀。不一定只能當厲害的學霸、高科技分子、學者,也能選擇當個藝術家、運動員。甚至可以走黑道流氓路線。

除了能力繼承之外,父母能力的繼承,也能讓每一代在初始「資質」上越來越進步,經過數代的累積角色也會有機會擢升社會金字塔頂端。

多樣化的結局與父母能力的繼承設定都是在增加的遊戲重複遊玩的樂趣,也是讓玩家更有慾望開啟二週目、三週目、四周目的手段,不失為一款十分有趣且另類的養成類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