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為何人到中年很多人才覺得魯迅牛?陳丹青:我後悔年輕時妄談魯迅

一襲長衫,很有個性的小鬍子,眼神裡永遠透著堅毅,這是很多人印象裡的魯迅先生。但是對這同一個形象,不同的人群對他的理解卻相差很大。

在同行眼裡,魯迅是一個讓他們“又愛又恨”的人,但卻又打心底裡敬佩。文壇被魯迅懟過的人太多了,徐志摩、胡適、郭沫若、梁實秋,哪一個沒被他說過?而且每一次“互懟”基本都是魯迅勝出。但到最後,不管是郭沫若還是胡適,在魯迅先生逝世後,都給了他極高的評價。郭沫若先生和他鬥了半輩子,最後對他的評價是“劃時代的文藝作家”。

而在普通人眼裡,則似乎因為年齡的不同,對他會有不同的看法。筆者記得當年我們上學時,其實並不喜歡魯迅,雖然也並不討厭,但因為他的文章要背誦的太多,所以難免產生逆反心理。那時候做閱讀理解,總覺得這位老先生每句話都一定有深刻的涵義,一定是意有所指的,所以同學們傳著這樣一句話:一怕周樹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寫作文。

可是頗有意思的是,畢業多年後,人到中年了,很多人才發現魯迅是真的很牛。作為一個文科生,筆者參加同學聚會時和一些同樣從事文字工作的同學聊了聊。當問到“這些年對你們影響最大的作家是誰”時,幾個同學的回答都是:“魯迅!”異口同聲地說出這個名字後,大家相視一笑,大家都想起了當年我們上學時,沒少抱怨他老人家寫的東西。

為什麼人到中年後,很多人才覺得魯迅牛?為什麼很多上學時並不喜歡魯迅的人,畢業多年後都覺得他挺牛?或許這一點,我們可以從陳丹青先生的話裡找到答案。

陳丹青,知名大畫家,近些年喜歡評論一些文人和文藝作品,經常語出驚人,所以也得了個“文藝評論家”的美稱。早在2007年,以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還不知天高地厚的時候,他曾大談魯迅先生。後來他還出了一本名叫《笑談大先生》的書,在這本書裡陳丹青寫了自己對魯迅的很多看法,全部都是正面地評價魯迅。講到了魯迅的長相,講到了魯迅平時愛吃什麼,書賣得還挺好,算是全方位的還原了一個生活中的魯迅形象。

可是過了好些年,陳丹青在一次接受採訪時,被問及魯迅,他卻表示:我後悔年輕時曾妄議魯迅!

陳丹青並不是說自己以前說得不對,而是以他當時的閱歷,還不足以理解魯迅的深刻思想。那本書,以及他之前的評論都是流於表面的,這讓他覺得很慚愧。他表示,到了這個歲數,他才能真正明白魯迅牛在哪裡。

陳丹青的話,其實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人的想法。曾經不懂,人到中年後經歷得多了,才發現當年魯迅說的那些金句是多麼入木三分。給大家舉幾個例子。

1。小時候不把他當人看,長大後他就做不了人。

這句話出自魯迅的《隨感錄廿五》,很多人都不信這是魯迅說的話,以為這是哪個網友說熊孩子的話。但事實上,早在多年前魯迅就說出了這個道理。

2。懷疑並不是缺點。總是疑,而並不下斷語,這才是缺點。

生活中總有很多人對任何事都有質疑的心態,他們覺得這是一種辯證的思維方式。魯迅這話說得很明白,你總是質疑卻不去下定論,這種人顯然是有缺點的。

3。損著別人的牙眼,卻反對報復,主張寬容的人,萬勿和他接近。

這一條是魯迅的一個遺言,告訴後人不要和這種假仁義,假寬容的人為伍。其實這種人在生活中有很多,魯迅的這一總結是很到位的。

4。改造自己,總比禁止別人來的難。

這句話也是魯迅的金句。當年先生棄醫從文,他試圖用文字喚醒大家,後來他意識到只有躬行,一切都有意義。

5。假使做事要面面顧到,那就什麼事都不能做了。

生活中有很多追求完美的人,魯迅先生早在幾十年前就已經說清楚了這種人存在的問題。事事追求完美,那行動的決心就沒有了。

6。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這是魯迅最有名的句子之一,這句話給了很多人滿滿的能量。每一次遇到困難時,這句話都能指引我們。

以上這些話,每一句都是出自魯迅。為什麼我們會和陳丹青一樣,人到中年才真正地理解魯迅,因為這些話只有在經歷過人生的種種磨難,看了世間形形色色的人,成功過也失敗過後,我們才會真正懂得其中的真意。這時候,它們不再是停留在閱讀理解題上的文字,而是真正走進了我們心裡。

有些人的文字只能紅一陣子,但有些人的卻放在任何時候都適用,魯迅顯然屬於後者。敏銳的觀察力,深邃的思想,犀利而又到位的表達方式,這是魯迅的文字有魅力的根源。大家有這種感受嗎?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