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找物件是找和自己互補的,還是找和自己相似的答案在這裡

文/學乃身之寶

身邊很多朋友問我,找物件是找互補的好,還是找相似的好?

我的回答很一致,都好,只要你去找。

每個人心中都有理想的擇偶標準,他們在沒進入親密關係之前,腦子裡會有很多條條框框,一定這樣,一定不能那樣,但真正去尋找時,往往發現這些條條框框很難都被滿足。

這是為什麼?

今天的文章,我們就來說說。

1。找物件,不是去公司應聘

單身時,我們腦子裡會想著自己的另一半,應該是這樣或者是那樣的,但在尋找的過程中卻發現根本不是那麼回事。

我的一個鄰居就是這樣。當時,她找物件時就告訴自己,一定要找一個個子高的男生,因為她身高不是很高,想找個互補型的,但現實時,她老公身高不高,根本不是她當年理想的身高。

最後她和老公結婚,主要是因為自己年齡有些大了,同時,除了身高,對方其他條件都還不錯,就這樣在一起了。

現在兩個人生活很幸福。

這麼說,並不是要我們尋找另一半時不該有標準,而是想說,標準會有變化,不要太執著於某一個標準。

更重要的是,找物件根本不是腦子裡先有了很多條條框框,然後再按著這個條條框框去按圖索驥。這又不是公司招聘,先弄個崗位說明書,那樣做太機械、太教條。

更多時候,愛是一種沒有理由的感覺。

電影《真愛至上》中,我們看到,愛什麼時候降臨很難說,因為愛是一種沒有理由的感覺。影片中的愛情故事,打破了一些固有觀念,比如,不同膚色的兩個人在一起了;不同語言的人也在一起了;身份和地位懸殊的兩個人也可以在一起等等,這說明真愛可以超越一些外在評價或世俗觀念,吸引真正心動的兩個人在一起。

2。判斷對方是否適合自己,需要和對方相處

想出來的、理想的擇偶標準,需要在實踐中檢驗。

就像我那個鄰居,她原來想著自己肯定會找一個身高滿意的伴侶,但是相處下來,身高就變出成次要的了,或許人品更重要,或許家境更重要了。

當然,有些人就是外貌協會的,一定要找個帥氣的或靚麗的,沒問題,問題在於,如果尋找了幾年一直沒找到,那就要適時調整自己的擇偶標準了。

很多人沒娶或未嫁,一方面是不願降低擇偶標準,另一方面是不會談戀愛。

從這個角度來說,如果我們發現自己能夠和他人和諧相處,但還是單身,那就要考慮自己的要求是不是太高了。

擇偶,是雙向的。

我們在挑選對方,對方也在挑選我們,所以,自己提出的擇偶標準要符合現實。

更重要的是,我們在思考對方是否適合自己時,這不是人的特性,而是我們和對方相處的特性。

換句話說,未來我們對彼此是否還有興趣,是否覺得合適,是我們在相處的過程中逐漸發展出來的。

3。愛情,就是一場冒險

愛情,是一場冒險,具有不確定性。

而我們又太需要確定感了,於是會在腦子裡想什麼樣的伴侶更適合自己,以給自己一個“方向”或“目標”,進而應對自己內心的焦慮。

但是,太想擁有確定感,常常也是我們沒法進入親密關係的原因。

我的一個好朋友,30幾歲還是單身,就是因為不敢進入親密關係。她不相信真愛,更不敢確定自己的婚姻會幸福。即使遇到自己心怡的物件,也不敢完全信任對方,甚至刻意和對方保持關係,而時間一長,對方感受到的是被冷落、被忽視,自然轉身離開。

從這個角度來說,想要找到適合自己的物件,就需要勇敢走進一段親密關係。

有人可能覺得,自己一個人也挺好,但從心理需求來說,每個人都渴望愛與被愛。

當然,一個人生活也可以,個人選擇不同而已。

寫在最後:

有人說,美好的愛情就是一次次愛上同一個人。而對一個人的興趣,就是一次次去發現他的不同面。

也可以說,我們心目中那個“對的人”,是“談”出來的,花時間去發現其不同的方面,不是“想象”出來的。

想脫單的人士,可以試著這樣:

首先,不要把自己的擇偶標準制定得過於機械,不允許有一點兒變化。

找到自己最在意的一方面,其他方面可以退而求其次,同時,根據具體情況適時調整。

其次,相信真愛的存在。

只有相信,才能擁有。

既然渴望愛,那就相信真愛的存在,進而放下自戀,敢於追求,這樣才能在實踐中判斷什麼樣的人更適合自己。

再次,學會應對愛情的不確定性。

談戀愛,不要害怕失敗,因為那是正常的,更重要的是,失戀還是我們提升自己的契機。

其實,戀愛也好,婚姻也罷,都是我們成長的好機會,但這個需要勇氣和能力去應對。

就像精神分析學家埃裡希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一書中強調的:“正如生活是一門藝術一樣;如果我們想學會如何愛,就必須象我們想學習任何其它藝術——例如音樂、繪畫、雕刻、醫學或工程技術——時一樣地著手。”

這說明,愛是一門藝術,也是一種一種能力,需要學習。

願我們都能找到心中摯愛!

本文完

感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