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周邦彥的一首浣溪沙,全文不提一個愁字,卻愁情縈繞

周邦彥在詞藝上是北宋集大成者,也是柳永以後的專業詞人。他做過專職詞官,在整理古典音樂、創制新曲方面很有貢獻。八百年來,正統派的詞學家莫不奉之為宗師,王國維更是將其稱為詞中老杜。

周邦彥少年時的作品主要以側豔之詞,寫其狹邪之行,中年之後詞風漸入雅正。晚年作品才達到渾成境界。周邦彥吸收了唐五代以至於宋初諸家的長處,又巧於將民間的東西加工。他善於溶化前人的名篇名句,卻毫無斧鑿痕跡。下面介紹周邦彥的一首浣溪沙,全文不提一個愁字,卻愁情縈繞。

浣溪沙

宋代:周邦彥

樓上晴天碧四垂,樓前芳草接天涯。勸君莫上最高梯。

新筍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忍聽林表杜鵑啼。

周邦彥在宋神宗年間是一位太學生,因為一篇文章得到皇帝喜歡,而被破格提拔,當了一個小吏。後來他還曾擔任過瀘州教授,以及順昌知府。這首詞就是他在外放時,感懷春華易逝,抒發內心惆悵心情。

暮春時節,雖然萬里無雲,芳草萋萋,但遠處杜鵑悲悽的啼鳴聲,讓詞人鬱鬱寡歡。上闋前兩句先描寫暮春景色,“碧四垂”三個字,顯示出繁花落盡、綠葉成陰的春末夏初景象;而“接天涯”三個字,則展現了一幅邈遠的境界,為下一句打下伏筆。

如此清幽景象,如果毫無牽掛,也會覺得心曠神怡,可是下一句卻說“莫上最高梯”。讀者不禁會問,難道登高望遠有什麼不適合嗎?既然前面已經描繪了一幅開闊的場景,卻又勸君不要登高,豈不是前後矛盾。

其實這正是一種含蓄蘊藉的表達方式,詞人用樂景襯托哀愁。愁緒是一種抽象而且無形的內心感受,詩人們卻想盡辦法用具體的事物來表現,比如杜甫曾說,“江草日日喚愁生”,就是採用這種方法。周邦彥也借鑑了前輩的同樣技法,卻顯得更加精彩。

不敢登高,是因為擔心那不斷蔓延的芳草,更加激發自己的愁緒。但心中的愁緒並不可能自動消失,依然牢固地盤踞在腦海深處。既然無法排遣,乾脆就不去招惹它,於是下闋換頭轉而描寫新筍。

新筍成竹、落花為巢,兩個很普通的自然現象,在詞人的筆下卻成了兩個鮮明的意象,既表達對時光飛逝的感慨,也抒寫對故鄉美好的記憶。

詞人視角開闊,忽遠忽近、或虛或實,筆法靈動、細膩傳神,隨著作者的筆墨揮灑,讀者的思緒也被輕鬆地調動。最後一句不僅運用杜鵑啼血的意象,而且還採用反問句式,讓詞人的愁情達到了最高點。

縱覽周邦彥的這首浣溪沙,筆法精煉靈動,構思巧妙含蓄。作者在全篇不提一個愁字,卻用芳草、杜鵑表達愁情。同時詞人也未見表達思鄉的情感,但新筍、燕巢的意象,也會勾起作者對故鄉的回憶。

正因為羈旅疲憊、歸期不定,加之前途未卜、愁情縈繞,詞人才不敢登高望遠,心中實在懼怕看見更多美好景象,會進一步讓其加重思鄉念親的悵惘,於是只好含蓄地表白自己的心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