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中國最"失意"大河:曾和黃河較高下,如今淪為一條"支流"

中國最“失意”大河:曾和黃河較高下,如今淪為一條“支流”

船離洪澤岸頭沙,人到淮河意不佳。

何必桑乾方是遠,中流以北即天涯。

這首詩是南宋詩人楊萬里《初入淮河四絕句》中第一絕句,宋人南遷的那一年(1127年),也正是楊萬里出生的那年,而次年就是東京守將杜充挖開黃河故道,引黃河入淮的那一年。自此之後,宋人再也難北望,而這條陪伴了華夏文明上千年、中國四大河之一的淮河,它的中下游在1194年終於完全成了黃河的一部分,也再也回不去曾經的輝煌。

從中國農業的起源研究,我們就能看到淮河最早的輝煌。最早記錄中國農業的是古典神話故事,先有周人始祖“柱”發明農業,後又神農氏“播百穀”,而黃河流域就是主流考古學家公認的中國農業最早出現的地方。而隨著淮河流域的賈湖遺址被發現,透過研究遺址中農業生產工具和大量的稻穀種子、炭化米,專家才確認,最早出現農業種植的並非僅黃河流域,其實是黃河-淮河流域。

由此可見,對於華夏文明的起源而言,淮河的重要性可以和我們的母親河黃河一較高下,但如今的淮河,卻可稱為中國最“失意”的大河了。幹流總長1000公里的淮河,連現在的中國十大河都排不上,而對於一條河來說,能獨自入海是確定其獨立、大河地位的重要標誌,但今天的淮河,在一定意義上,卻被當成長江的支流。

夾在兩條大河之間的淮河,似乎註定了它的“失意人生”,對於淮河的淪落今天,黃河是因,長江是果。最早的淮河,是和長江黃河一樣,並行東流入海的大河,發源河南南陽桐柏山上的淮河,一路流經河南、安徽、江蘇三個省份,和長江、黃河、濟水並稱“四瀆”,和長江、黃河、漢江並稱“江河淮漢”,可見中國古人可能在華夏四大河上有爭議,但對於其中的“三大河”,意見卻是統一的。

和其它大河甚至是其它地方的普通河流不一樣,淮河可能從一開始就得小心翼翼,因為身邊有條“脾氣大”的黃河。歷史上的黃河“善淤、善決、善徙”,而“善徙”這個特徵讓淮河深受其害,有人類記載的黃河改道就有26次,每次都伴隨著原民流離失所、百姓塗炭,而淮河,也同樣是膽戰心驚。

而黃河改道的因對淮河產生的影響,與其說是天災,倒不如說是人禍,這就是開頭所說的“引黃入淮”的歷史事件。而此次對淮河的影響是顛覆性的,因為黃河“善淤”,入淮河河道後漸漸抬高河床,特別是在到入海口的地方,等到了1855年黃河終於北徙,原來的淮河河道已經被分成了淮河和沂沭泗水系,而淮河的入海口,也終於被斷絕。

失去入海口的淮河,形成了今天中國的第四大淡水湖洪澤湖,也讓它在擁有入海口的長江黃河面前,“更矮了一截”。而洪澤湖和長江之間也透過河道互通水源,因此,今天的淮河,也成了長江的一條間接支流。曾經和黃河一同孕育最早期華夏文明的淮河,如今的光輝也被蒙上了一層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