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化妝品店能依靠“小品類”破圈嗎?

賣差不多的產品,然後打價格戰一起找死,怎麼辦?

賣小品類啊!功效型的小品類雖然風險大,可是利潤高,別人家還不一定敢賣呢。

曾經有一位代理商在接受360化妝品網記者採訪時所言,化妝品店不是什麼錢都可以去掙,心裡要有一杆秤,就看它能不能為你加分,在日化圈,小品類也不應該是個“筐”,什麼都往裡頭裝。

從早期的面膜、發水、精油、原液,到眼下的祛痘、祛斑、去黑頭,還有新湧現出來的美容儀器、唇部護理類產品,這些業內人口中的“小品類”,它包含的無限可能,以及本身呈現出來的變化,叫人困惑、猝不及防,與此同時,也把化妝品市場的一鍋水給攪渾了,讓店家和代理商手忙腳亂起來。

廠商:先難後易,演成了“半路失蹤”

關於小品類與大品類的區別,曾有業內人士表示,區別二者很重要的一點是,小品類先難後易,越往後走路越順;大品類則是先易後難,很快就會遇到瓶頸。另外,小品類想把規模做大,需要耗費時間來“養”。

這才有了“小品類、大未來”一說,但有一個前提條件,這些聚焦小品類的廠商也需要自身的進化和創新思維,以緊貼市場。

有觀點認為,這個“小”,並非是指公司規模小,而是指它一直致力於做“小池塘裡的大魚”。即能夠從無到有地創造一個新的細分市場,創造所謂的“狹縫產品”,公司才能獲得最大收益。

在國內化妝品市場,一些自稱“小品類”倡導者的生產廠商已幾經更迭,倒了一批,又冒出來一波,笑到最後的寥寥無幾。

大多數產品的生命週期短,已成事實,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開啟市場、並做到持續盈利,這對包括小品類廠家在內的本土企業而言,尤其是那些擅長單品突破、做爆品的,依然是一個死結。

化妝品店:為引流鎖客,成了“雜貨店”

何為小品類?儘管它具體指向的內容已經發生改變,譬如過去人們會把面膜、發水、原液歸為小品類,現如今針對問題肌膚的修復類、功效型產品——美白、淡斑、去黑頭等,成了門店的“香餑餑”。

有一點不會變,它一定是能幫助店家吸客、鎖客、提高連帶率的“引流品”。曾幾何時,業內一度盛行“爆品”、“黃金單品”的說法,便是佐證。

但如今,業內對“小品類”的理解和包容度令人大開眼界。筆者透過朋友圈搜尋關鍵詞看到,當中有不少代理商認為美甲、美睫、紋繡等專業線產品和服務,可納入小品類範疇,“儘管美甲美睫紋繡市場規範不足,也正歷經著洗牌的陣痛,但其樂觀的發展前景也是行業共識”,有的還將其作為公司主營業務,從產品到培訓不遺餘力地帶入化妝品店。

此外,為達到這一目的,繼絲襪、內衣後,更多的美妝產品和專案——微整、超聲刀、拔火罐等也在大舉挺進,有意思的是,大家在談及原因時無一例外地會提到一點,有顧客需求。

不得不說,因消費者需求而生的小品類,替以上這些“背了一口好鍋”。然而,另一個殘酷的現實是,冠以各種功效和新概念的“小品類”產品,因市場監管不到位,渾水摸魚者多,使得消費者帶著“痛點”好奇而來,卻掃興而歸。

對此,一位連雲港代理商表示,“顧客為王”的觀念確實已深入人心,存在的即為合理的,有需求就會有市場,各式各樣的“化妝品店+”也無可厚非。

有需求並不意味著亂作為。在他看來,小品類至少有兩個指標,其一是單品數量少,其二意味著幕後的企業規模相對較小,這也決定了一家發展成熟的或處於高速發展期的代理商公司,並不會選擇它。換而言之,他認為創業型公司更適合小品類。

可以說,在這種條件下,廠家的支援力度不夠也容易白搭,小品類產品在終端賣不動的情況,也不少見。

綜上所述,時不時冒出的小品類的“無名火”,是不是該熄一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