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翰林學士因不識字而被罷官?北宋徽宗年間還真有一位

避諱,是中國特殊的一種文化現象,其起始至今未考據出來,既然如此,就從漢朝開始吧。

在春秋戰國時期,“國”字寫為“邦”,如四川出土的呂不韋戈,上面所註明的就是相邦呂不韋戈,而不是相國。到了劉邦稱帝,為了避諱,把邦改為國,蕭何就是相國而不是相邦。有的書中把“不得去父母之邦”改為“不得去父母之國”等等,不一而足。

司馬遷父名談,所以在《史記》中改“談”為“同”,就這樣,春秋時晉國趙襄子的謀士張孟談就給改名成為了張孟同,不知道人家是否同意!

好在司馬光比較厚道,在《資治通鑑》中又給改成了張孟談。所以大家在看這兩本書的時候如果發現人名前後不一樣,事蹟卻又一樣,不要覺得奇怪,原因是司馬遷在謀私利。

還有如東漢時,姓莊的人為避漢明帝劉莊諱,改為嚴氏,所以漢光武帝的鐵哥們莊子陵就成了嚴子陵。

五代時王審知據閩,閩人為避諱,姓沈的改為尤氏。小說《隋唐演義》裡面有個尤俊達,“大魔國”五虎上將之一。其實,在隋唐時根本沒有這個姓,明清小說家們不知道尤姓的起始年代,以為在明清時有尤姓,就編了個人名。

我有位老大哥就是閩王王審知的後裔,聽他說,現在福建省、廣東省客家人中游、葉兩姓的人大多數都是王審知的後裔,因為在他們家族落難逃難時,感覺自己是無家的遊子、樹上凋落的葉子,所以改姓遊姓和葉姓,葉帥是廣東梅縣客家人,就是王審知的後代。

至於姓“葉”的人,按照古音應該讀作“she(四聲)”,如成語“葉公好龍”,應讀作“葉(射)公好龍”。

吳越國時期,為避吳越王錢鏐諱,姓錢的人改為金氏。宋代初年還專門下過詔令,凡浙中改為金氏者悉可還複本姓。過河拆橋,看錢氏割據勢力歸順朝廷了,馬上就取消待遇。要是不改,《百家姓》就要改成“趙金孫李”了。

還有這件事,當事人就比較慘了。

在宋徽宗時期,有次科舉考試,一個新科進士姓甄,當時負責傳臚(也就是唱名)的翰林學士叫林攄,他按照古音讀甄為“堅”音,因為這個字本來就讀”堅“音。可不巧的是,中國古代名人中名字叫“堅”的比較多,如:三國時孫堅、南北朝時的苻堅、隋文帝楊堅等,姓甄的只能繼續避諱把甄字的讀音”堅“改為”真“。

避就避唄!悲催的是時間跨度幾百年,大家都把這個字的真的讀音忘了。凡是都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應該知道曹丕的老婆叫甄宓(fu),就是那位《洛神賦》中的神女,其實應該叫堅(甄)宓,當然了,她是魏國人,不需要避孫堅的諱,字還是這個字,讀音不一樣。

書接上文。當林攄唱名的時候,宋徽宗發話了,說:林愛卿,你讀錯了,這個字應該讀“(真)”甄。要說皇帝發話了,甄就甄唄。可這個林攄也是個二貨,說就讀”堅“。一來二去,宋徽宗生氣了,說:來人,把那個新科進士叫進來,問問他自己姓什麼?

可這位西新科進士進來了之後,也說自己姓”甄(真)“。於是乎,宋徽宗大怒,一個翰林學士,連字都不認識,還當什麼官?於是,林攄以“不識字”而被罷官。宋徽宗的文化水平及藝術成就那是相當高的,連他都不知道這個字究竟怎麼念,其他人就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