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銅陵家風家訓」樅陽高甸吳氏:敦品勵學 躬行致知

敦品勵學 躬行致知

高甸吳氏一世祖泰一公,元末明初因躲避戰亂,從徽州婺源黃嶺遷居南鄉高甸(今樅陽縣內),後裔分為榮華、保慶兩支,聚居於樅陽縣會宮、雨壇、義津一帶,明清以來,高甸吳氏人才輩出,影響甚大。

雨壇鎮

高甸村

榮華一支歷來多文學之士。明中期吳承恩(與撰寫《西遊記》之淮安吳承恩同名,多被誤作一人),以選貢官河南新野知縣;吳承顏,以貢生官監察御史。後有清初吳直,以古文聞名京師,著述甚豐,方苞與友,劉大櫆師事之。晚清吳汝綸,以進士先後佐曾國藩、李鴻章幕府,官至深州、冀州知州,後創辦桐城學堂,是桐城派後期主要代表作家、教育近代化著名人物。保慶一支則多科甲仕宦。吳子云、吳調元,均以進士任官有聲。晚清烈士吳樾,為阻止清政府違憲,不幸就義於北京火車站。孫中山先生親自撰祭文,有“愛有吳君,奮力一擲”之句。

樅陽縣漢武文化生態園上國器亭,為紀念吳汝綸而建。亭上懸掛“勉成國器”匾額。

jia

gui

jia

xun

高甸吳氏家訓錄自《桐城高甸吳氏榮華宗譜》八修本卷二。原作“家訓三十三則”。

孝父母

人有父母,乃有此身。不思生身之恩,但溺妻子之愛,非人也。試推我今愛子,即是父母愛我之心,昊天罔極,豈有稱報之期耶。當思父母年老,生前失養,歿後徒悲,則凡夏涼冬溫,昏定晨省,出告反面,先意承顏,人子所當盡矣。不然,羊有跪乳,烏有反哺,豺獺知本,人乃不如乎?

人有父母,方有此身。如果不想著父母的養育之恩,只沉溺於妻子兒女之愛,那就不算真正的人。試想,今天我們的愛子之心,也就是當年父母的愛我之心。父母之愛如蒼天一樣廣 闊無邊,他們難道還期望獲得什麼嗎?做人子的,應該想到父母年事已高。如果在他們生前不去好好奉養,等到他們去世後就只能徒留悲傷了。所以為父母夏天製備涼蓆,冬天製備暖被;晚間服侍就寢,早上省視問安;出門必告知父母,歸來再面見報安,不待父母開口便能迎合父母的喜好。這些都是為人子的所應當盡力做的事。羊都知道跪著吃奶,烏鴉長大後也知道銜食哺母,豺狼水獺都知道不忘所本,人如果做不到,難道還不如這些動物嗎?

擇師友

諺雲:庸匠誤器,庸師誤子弟。故教子弟者,必擇經明行修、文理優長、言動可法者,奉以為師,取以為友,厚其供饋,隆其禮貌。古云:如入芝蘭之室。又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言薰陶之益與夾持之助也。使一授託匪人,蒼黃易染,鮑魚忘臭,可勝悼哉。

古諺說:庸匠誤器,庸師誤人子弟。所以教人子弟的老師,必須通曉諸經、品行端正,擅長文章、義理,言行皆可作為典範。選擇這樣的人,奉以為師,交以為友,供饋要豐厚,禮貌要隆重。古人說:與這樣的人相處,如入芝蘭之室。又說:蓬生麻中,不扶自直。這些都是說環境薰陶的好處,以及輔導教育的作用。假如將子弟託付給不恰當的人,受不良品質感染,就象與鮑魚久處與之同臭,那是令人不勝痛惜的事。

習忍讓

書曰:“必有忍,其乃有濟;有容,德乃大。”仁軌朱先生曰:“終身讓路,不失一步;終身讓畔,不失一段。”世人蝸角鼠牙,皆起於不忍讓也。

《尚書》曰:必有忍,其乃有濟;有容,德乃大。是說人一定要忍讓,才能成就大事業;一定要包容,才能成就大德行。唐代朱仁軌先生在家訓中說:“終身讓路,不失一步;終身讓畔,不失一段。”是說一個人走路讓著走,一輩子也不會有什麼閃失;田界讓一讓,一輩子也損失不了一小段。世人蝸角相爭,鼠牙相鬥,都是起於不能忍讓。

擇交遊

其有以花酒賭博,狗馬遊觀,巧言簧舌,側媚獻欲者,皆匪類也。一或誤交其人,敗德隳名,戕身覆家,所必至矣。惟擇心術光明、行事正直、導我以善、禁我以邪者交之,則德進業修,家道自永昌矣。語云:居必擇鄰,遊必擇侶。可不慎哉!

那些花酒賭博、犬馬遊獵、巧舌如簧、諂媚討好之人,都是些品行不端之輩。一旦不慎誤交這些人,必定會道德敗壞,名聲掃地,殺身毀家。只有選擇那些心術光明,行事正直,引導我向善、防止我生惡的人,並與他們相交往,才能道德有所精進,功業有所建樹,家道自然能夠永遠昌盛。古話說:居必擇鄰,遊必擇侶。能不謹慎嗎!

務讀書

古云:有書不教子孫愚;讀書不負三代。其言至懇切矣。故無論貧富子弟、皆宜教之讀書,使識古今,明義理,變化氣質,庶不至為村夫俗子。

古人云:有書不教子孫愚;讀書不負三代人。言辭都至為懇切啊。所以無論貧富人家子弟,都應當讓他們讀書,使他們通曉古今,明白道理,修煉氣質,如此才不至於淪為村夫俗子。

任勤勞

語云:士不勤則學問不成,工不勤則術藝不精,農不勤則倉箱不盈。使之節儉而不務勤勞,則財源不開,即數米稱薪,安所取給乎?故讀書者須寒暑不輟,寢食都忘;力農者須袚襫不解,風雨罔避。陶侃所以有分陰之惜、運甓之勞也。豈有惰其四肢而功業攸豎者耶?有志者猛省之。

古語說:士不勤則學問不成,工不勤則術藝不精,農不勤則倉儲不滿。僅能節儉而不能勤勞,就不能廣開財源,即使精打細算,數著米吃飯,稱著柴燒火,又到哪裡去謀取呢?所以讀書人無論寒暑,都必須廢寢忘食讀書;務農的人必須蓑衣不解、風雨無阻地勞作。因此自古流傳陶侃珍惜光陰、運甓自勉的故事。哪有四體不勤就能事業有成的呢?有志者應當猛省啊。

懷遠慮

故凡臨事,當以理度,勿以智馭;當以德感,勿以力兢。務為百年可久之計,無苟一時僥倖之謀。此季文所以貴三思,而晉武平生不聞遠略。何曾所以策其不能長世乎?

所以大凡遇事要有理智,不要耍小聰明。要以德感人,不要以力逞強。一定要有百年長久之計,不要有一時僥倖的想法。所以季文子注重三思而後行成大事,而晉武帝平生沒有深謀遠略而好運不長。曾幾何時因為施行長遠之計而不能保有長遠嗎?

ren

wu

jie

shao

吳廷枚(1603-1669),字嶲民

,樅陽縣義津鎮先讓村人,高甸吳氏榮華股海公房第十二世。吳廷枚孝友成性,聰慧過人,善文詞,通經史,很小的時候參加郡邑考試,常常名列前茅。吳廷枚生活在明末清初,流寇紛擾,家多變故,所以放棄了科舉考試,息養林泉,耽於典籍,教誨子孫。

吳廷枚父親留下的祖山與堂伯父的祖山相鄰,因山界劃分不清,偶有摩擦。吳廷枚親自到祖山檢視,然後對家人說:“漢寢唐陵何處是,再過些些也不妨。我們就不妨讓他家十丈吧。”對方知道後也十分感動,隨即表示也願意讓十丈。從此以後,這一處竟有了二十丈的空閒地帶。鄉民有目共睹,有口皆碑,一時傳為佳話,影響了一方的民風。民間常將這個故事比作桐城六尺巷故事,其實吳廷枚的事蹟要早六尺巷故事幾十年。

吳汝綸(1840-1903),字摯甫

,樅陽縣會宮鎮老橋村人。清同治四年(1865年)進士。幼時即博覽諸子百家之書,篤好文學,對同鄉先輩方苞、劉大櫆、姚鼐等桐城文派文章尤其敬崇,為桐城文派晚期大師。但他不固守“桐城家法”,力主廢科舉,實行新式教育。

吳汝綸

光緒十四年(1888年),吳汝綸辭去冀州知州,接任保定蓮池書院山長之職。在這裡,他從美國、日本聘請了教習傳授知識,開設英文和日文兩個學堂,把它們作為與古文和舉業同等重要的科目。此舉吸引了很多慕名求學的青年,嚴復、林紓、馬其昶、姚永概、李光炯、房秩五等人都受過教益。光緒二十八年五月,他以京師大學堂總教習身份東渡日本考察教育,歸來後,他將考察期間的見聞和思考進行分類整理,彙編成10餘萬字的《東遊叢錄》一書,這是最早的一部介紹日本的專著。他還為京師大學堂制定了現代學制系統和詳細的學科設計,為京師大學堂乃至現代教育轉型作出了傑出貢獻。

吳汝綸在訪日回國後就開始新式教育的實踐,創辦桐城學堂,他親自為學堂撰寫了楹聯“後十百年人才奮興胚胎於此;合東西國學問精粹陶冶而成”,並題匾額“勉成國器”。桐城學堂四吳汝綸“合東西國學問於一堂”新式教育的一次實踐,是他傾盡心力的結晶。學堂於1952年改名為安徽省桐城中學。

吳樾(1878-1905),字孟俠

,樅陽縣雨壇鎮人。吳樾很早就把康有為、梁啟超維新主張看成是黑暗裡中的一線曙光。在保定高等師範學堂讀書期間,吳樾閱讀了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的許多著述,思想起了很大變化。他決心以鄒容、陳天華為榜樣,必要時以身殉國來喚醒民眾。

吳樾

1905年,革命運動風起雲湧,維新輿論遍及朝野。清廷為了緩和革命氣氛,愚弄人民群眾,放出“預備立憲”的風聲,並派五大臣出洋考察憲政。1905年9月24日,是五大臣出國考察憲政的日子,吳樾懷揣炸彈來到正陽門車站,欲炸五大臣,不幸就義。刺殺雖沒有成功,但有力震動了晚清皇族,鼓舞了革命者的鬥志,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1921年,吳樾遺體被運回安慶,同熊成基領導的馬炮營起義時犧牲的8位烈士一起,安葬於安慶市西門外平頭山畔,孫中山先生親題“皖江烈士墓”並撰祭文。1929年安慶市最繁華的一條大街被命名為吳樾街。

guan

dian

章憲法:樅陽縣文聯主席、銅陵市作協副主席

“高甸吳氏家訓家規”,有著民間法與成文法相交融的鮮明特徵。“孝父母”形式上屬於道德範疇,本質上又是法制要求,《大明律》等有著明確規定。不同文化背景的家族,會以不同的家規族規適應律法。高甸吳氏系文化世家,其家訓家規合理地貫通了道德與法制,以及民間法與成文法。

傳統社會的法制並不完備,高甸吳氏以家訓家規的方式約束子弟,客觀上減少了家族的法律風險,促進了家族走得更高更遠。高甸吳氏英才輩出,一定程度上得益於良好的家訓家規。

吳廷枚“二十丈”故事,出自吳氏子弟“習忍讓”的自覺,與“六尺巷”故事異曲同工。“不見當年秦始皇”,可謂“漢寢唐陵何處是”的白話版。

資料來源:《銅陵家風家訓》

圖文整理:樅陽縣紀委監委

圖文編輯:祖傑

作者/來源:銅陵廉鏡

宣告: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