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有一種聰明,叫“安靜”

01

看過一個笑話:有一個膽子很小的人,他懼怕自己的影子,討厭自己的足跡。

為了擺脫影子和足跡,他跳起來走路,拼命奔跑。可是,他越折騰,足跡越多,影子也始終不離不棄。旁邊的人,鬨堂大笑。

莊子說:“不如處陰以休影,處靜以息跡,愚亦甚矣。”

站在陰涼處休息,影子不見了,足跡也消失了,以逸待勞。真正聰明的人,遇到困惑,不會急著折騰自己,而是安靜下來,靠智慧去反敗為勝。

世間萬物,看似變化莫測,只要你掌握了規律,皆能為己所用,輕輕發力,便是“四兩撥千斤”。混跡社會,一動不如一靜。

02

看過一個哲理故事:

唐朝時期,五臺山隱峰禪師動身去南嶽。

馬祖道一禪師問他,這是要幹嘛?

隱峰說,向石頭希遷禪師求教。

馬祖道一說,石頭很滑,要注意安全。

隱峰說,怕啥,不過是逢場作戲而已。

人生的大道理,其實是掩藏在生活的細節裡,只要懂得察言觀色,善於隨機應變,就沒有什麼好擔心的。

隱峰見到石頭希遷後,轉了一圈,然後震動禪杖。

石頭希遷大聲說道,

蒼天。

過了一段時間,隱峰再一次去拜訪石頭希遷。

兩人一見面,石頭希遷就說,

噓噓。

隱峰茫然不知所措。這是什麼意思呢?還未開口請教,就被對方“噓”住了,只能無功而返。

古人說:“不生生不可說,生生亦不可說,生不生亦不可說,不生不死亦不可說,生亦不可說,不生亦不可說。”

人生的道理,是充滿玄機的,要在“

不可說

”的地方苦下功夫,才能領會。

人生在世,要抱著一顆平常心,多去承受,無需嘮叨和抱怨。

身居鬧市,如何不爭不寵過一生?我們需要的不是琳琅滿目的物質,而是排除一切的雜音,調整到靜音狀態。

風聲雨聲、汽笛聲、吵鬧聲,聲聲入耳,卻只從左耳進,右耳出——噓噓,別說話,從雜音無數的地方,也能聽到心跳的聲音。

大隱隱於市,不就是這個道理麼?

03

做人,越安靜,越貴氣。

有道是,物以稀為貴。

在鬧市裡,大家都在匆匆忙忙趕路,也有很多人在忙生意,更多的人在低頭看手機,反反覆覆聽一首歌或者看一段影片。

夜裡,華燈初上,老太太們出門跳廣場舞,有節奏的音樂聲,在幾百米以外的地方,都可以聽到。

汽笛聲,催促前面的車,快點跑。大家都很忙,真的不要浪費時間。

花草樹木眾多的公園裡,看不到安靜祥和的氣氛,草坪別遊樂場取代了,畢竟,一片草地沒有價值,擺幾臺遊戲機、放幾臺搖搖車,草地也就值錢了。

俗話說:“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

如果有一個人,在鬧市裡,也能安靜看書,或者輕手輕腳走路,或者站在一隅,他就會很特別。這是鶴立雞群的高貴。

其實,人是有“氣場”的,足夠勝過所有的嘈雜聲。在人際交往中,常常遇到這樣的人——沒有開口說話,就已經很威嚴了;還沒有提出意見,別人就已經接納了。

氣場,不是用一兩句話可以形容的,但是可以感受到。

比方說,一個人身上的怒氣、怨氣、倒黴氣、哀傷氣,看皺起來的眉頭,黑沉沉的臉,就知道了;人身上的正能量、陽光朝氣、內心的祥和氣,看燦爛的笑臉,善意的動作,就知道了。

有大智慧的人,更善於用氣場來控制局面,展現自己,不得不令人佩服。

04

做人,越安靜,越自由。

人啊,忙來忙去,不就是為了那幾兩碎銀嗎?

能夠擺脫“幾兩碎銀”的人,才真正獲得了自由,人生隨著四季的變化而變化,展示了天性。

古有陶淵明“掛印辭官”,放棄高官厚祿,回家種地。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不知道讓多少人嚮往。

後來,無數的人,都在尋找桃花源,卻始終不得,落下遺憾。

“心中若有桃花源,何處不是水雲間”,當你悟透了人性,放棄了庸俗的金錢和物質,詩和遠方就赫然在眼前了。

人心的不安,不是因為生活太苦,更不是因為社會不太好,而是慾望太多。明知“貪慾是災禍”,仍舊心嚮往之。

有一回,莊子在河邊釣魚,楚王派人請他參與政事,並給他一個官職。

莊子擺擺手,說,楚國有一隻神龜,已經死了三千年,國王用布包起來,供奉在朝廷裡。到底是被人供奉的神龜好,還是在泥地上爬行的烏龜好?

使者說,當然是爬行的烏龜好。

莊子頭也不回地說,

我就是那隻爬行的烏龜。

在大自然裡活著,雖然卑微,但是自由自在,有什麼不好呢?這不就是人人嚮往的生活啊。

一念放下,萬般自然

你執著什麼,就會失去什麼,煩惱就會應運而生;放下吧,心安了,你就自由了。

05

《大學》裡有言:“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不管身處何處,遭遇了什麼,稍安勿躁,考慮周詳,知道進退,生命才能達到最佳狀態。

幸福的生活,不完全靠物質來供養,還要靠為人處世的智慧。

安靜,是最大的聲音;無慾,是最大的追求。

心若不動,風又奈何?如此,可好?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