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湖心亭看雪》用崇禎年號,明末清初明朝遺民張岱的代表作!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學家張岱的代表作,文章很簡單簡短,字裡行間卻透露出了作者遺世獨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表達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悅與分別時的惋惜,更體現出作者的故國之思。

文章開篇即標明時間“崇禎五年”,表明事情是在明朝崇禎年間發生的。

但其實這篇文章是寫於明朝滅亡之後,看起來是張岱回憶當年的事,卻是借用明朝年號來表達自己不忘故國的愁思,張岱晚年所寫文章一般都會註明明朝的年號。

全文如下:

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餘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1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餘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飲。餘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天寒地凍,風雪大作,人們都不願待在室外,而張岱偏要一個人跑去湖心亭看雪,於是發生了別人遇不到的際遇。

這篇文章告訴我們,去到別人不會去的地方,自然就能看到別人看不見的風景。

張岱(1597—1689)男,漢族,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名維城,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天孫,別號蝶庵居士,晚號六休居士。

張岱是晚明時期的文學家、史學家。

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農曆八月二十五日,張岱出生於浙江紹興城內一個累世顯宦之家,書香門第,家學淵源。

張岱的高祖張天覆,是嘉靖廿六年(1547年)進士,官至雲南按察副使,甘肅行太僕卿。曾祖張元忭,隆慶五年(1571年)狀元及第,官至翰林院侍讀,詹事府左諭德。祖父張汝霖,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進士,官至廣西參議。父張耀芳,副榜出身,為魯藩右長史。

有這樣的家世,不出意外的話,張岱本人的一生應該是及其順利的,但大時代背景偏偏不好,張岱遇到了改朝換代,大明王朝大廈將傾。

明中葉以後,宦官擅權,佞臣當道,特務橫行,黨爭酷烈,內憂外患,愈演愈烈。

與之同時並存的是,思想界湧現了一股反理學、叛禮教的思潮。以王艮、李贄為代表的王學左派,公開標榜利慾、欲為人之本性,反對理學家的矯情飾行,主張童心本真,率性而行。

這無疑是對傳統禮教的反叛,對程朱“存天理,滅人慾”的理學的挑戰。於是,文人士子在對社會不滿之餘,紛紛追求個性解放;縱慾於聲色,縱情于山水,最大程度地追求物質和精神的滿足。

朝廷則陷在黨爭的泥潭中不能自拔,文人們只知道寄情山水。就這樣,大明上下眼睜睜看著女真坐大、內憂外患,而束手無策。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滅亡。

僅僅幾個月後,起於東北白山黑水間的滿洲八旗入主北京,天下實現了改朝換代。

張岱親眼目睹國破家亡的悲慘情景,思想發生了巨大變化,再也沒有了年少時富家公子哥的那種浪蕩不羈,取而代之的是心懷故國的愁緒。

張岱想過自殺殉國,可是沒死成,後來乾脆不死了,因為他要寫史,也許文字才能讓張岱找到內心的意思寄託。

既然現實無法改變,那就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專心做自己該做的事吧。

於是,晚年的張岱幾乎是在寫作中度過的。

在他的文字裡,讀者可以明白無誤的感覺到一個明朝遺民對故國的懷念和不與世俗同流合汙、不隨波逐流的品質以及遠離世俗,孤芳自賞的情懷,同時也寄託了深深的人生渺茫的慨嘆。

一首《江城子·別徐州》,抒發了蘇軾對徐州的無限留戀之情

蘇軾通判杭州,官邸在鳳凰山北側、可俯瞰西湖

“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司馬相如漢賦《鳳求凰》,卓文君為之傾倒一生

蘇軾離開密州前往汴京卻不許進城,詔諭改知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