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明日起中伏,俗語:"閏中伏,穿衣秋,寡婦也要脫層皮",啥意思

今日是初伏的最後一天,明日是六月十二庚午日,也是夏至後的第四個庚日,從明日起就進入中伏了。

老話說:“閏中伏,穿衣秋,寡婦也要脫層皮”,是什麼意思?什麼是“閏中伏”和“穿衣秋”?今年是“穿衣秋”還是“脫衣秋”?

什麼是“閏中伏”?

以前的帝王在每年的冬季時,要以明年的朔政來分賜諸侯,而諸侯們要在月初祭廟受朔政,叫“告朔”,朔指的就是初一。帝王在舉行告朔之禮時,要坐在明堂中間,但是每逢閏月時,帝王就居於路寢門,所以“王在門中”就為閏。

陽曆中的閏月是因為地球公轉一週的時間為365天5時48分46秒。多餘出來的五個多小時不能算作一天,要往後累加,大約四年就會多出來一天,多出來的這一天就是閏日,放在二月。所以二月有時候是二十八天,有時候是二十九天。

陰曆是根據月亮繞地球執行的,月亮每次繞到太陽和地球中間的時間為29天半,也就是一個月,十二個月就是354天。比陽曆的平年少了11天,大約三年就會少一個月。然而陰曆必須保證每個月有二氣,月初叫節氣,月中叫中氣。

因為節氣是根據陽曆劃分出來的,也就是黃道平分為二十四等份得來的。所以兩個節氣的時間大約為30天半,而陰曆每個月平均為29天半,比兩個節氣少一天。這就導致了陰曆每個月的中氣都會晚一天,大約30個月,就會出現陰曆某個月中沒有中氣了。

當陰曆某個月沒有中氣時,就在後面加一個月,叫閏月。由於地球公轉的軌道是橢圓形的,所以黃道也是橢圓形的,這就導致了臘月和正月中氣間隔時間最短,甚至比陰曆的一個月時間還短,所以臘月和正月是很難出現閏月的,老話說“千年難遇閏臘月”就是這個道理。

因此“閏”指的就是多出來的月份或者日子,而“閏中伏”指的是多出來一箇中伏,因為中伏是根據庚日來決定的。夏至後第三個庚日是初伏,第四個庚日是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是末伏。如果立秋前有第五個庚日,那就多出來一箇中伏,就叫“閏中伏”。

因為今年六月二十九立秋,明天是第四個庚日,六月二十二就是第五個庚日,也就是多出來一箇中伏,中伏有二十天,所以今年就是“閏中伏”。

什麼是“穿衣秋”?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之一,節氣是根據黃道平分為二十四等份得來的,也就是黃道上的十五度。黃道一圈為360度,等於地球公轉一圈的時間,也就是365天5時48分46秒,所以黃道的十五度大於15天,約等於15天五個多小時。

正因為多出來的五個多小時,就導致了每個節氣交節的時間都不一樣。如果立秋交節的時間是白天,也就是人們都穿著衣服,就叫“穿衣秋”。如果立秋交節的時間是晚上,人們都沒有穿衣服,就叫“脫衣秋”。

今年立秋的時間是農曆的六月二十日14點53分48秒,正是白天,所以今年是“穿衣秋”。

閏中伏,穿衣秋,寡婦也要脫層皮

“閏中伏”代表著有兩個中伏,也就是中伏有二十天,這就意味著立秋後至少有十天以上還在伏天。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秋包伏”,俗話說:

“秋包伏,熱死牛”

,代表著立秋後還有一段時間是很熱的。

今年的中伏頭一天在大暑前一天,中伏最後一天在立秋後,也就意味著整個大暑節氣都在中伏期間。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中伏包大暑”,這種情況往往會有“秋老虎”出現,也就意味著秋後還有一段時間是比較熱的。而“穿衣秋”也意味著秋後的天氣比較熱。

俗話說:

“冷收麥,熱收秋”

,意思就是天氣熱對秋莊稼的收成是有好處了。 然而豐收之年對於寡婦來說,一個人要把莊稼收回家,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以前的秋收,完全是靠人工肩挑背扛,所以人們就用“脫層皮”來形容勞動強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