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看看最初的玉在我們生活中是怎樣作用的!

仰韶文化屬於新石器時期中期,其玉器尚處於我國玉文化“只幾個石頭磨過”的“小兒時代”,而大汶口文化距今約6500多年以前,其自身約有2000多年的發展歷史。

大汶口文化主要分佈在山東的中南部和江蘇北部地區,其影響所及達河南中西部、安徽和山東的北部,最東一直到黃海之濱,遺址200多處,墓葬2000多座。

大汶口文化處於原始社會末期母系制日益解體、父系制逐漸興起的時期。大汶口遺址原本是一處氏族公社的公共墓地,由於墓葬之間疊壓和打破現象較多,反映該墓地延續使用的時間很長,隨葬品十分豐富。

大汶口墓葬中發現了一大批精緻的玉器,有玉鏟、玉鑿、玉鍁、玉笄、玉管、玉臂環、玉指環以及罕見的綠松石骨雕筒等,這些都是新石器時期後期氏族社會發生深刻變化的歷史階段的重要遺物,是文明即將到來之前文明意識及社會上層建築的體現。

大汶口文化的全部墓葬,生動地反映了這一時期玉器從少到多、從小到大的發展過程。從大汶口墓葬資料來看,在早期的30座墓葬中,平均每墓葬品7件;在中期的67座墓中,平均每墓葬品17件;在後期的18座墓中,平均每墓葬品劇升為45件。在大汶口墓葬群的早期幾乎無玉隨葬,例如屬於早期的一座典型大墓,共有各種隨葬品60多件,其中精美的透雕象牙梳和置放於墓主頭部和肩部的象牙琮,反映了墓主的顯貴以及大汶口早期居民藝術創造力和原始宗教的發達程度,但就是沒有一件玉器。

在另一座同期的中型墓中,在女墓主的左耳下發現了一枚小綠松石片。

還有一座墓中發現一件戴在手指處的鑲綠松色的骨指環。這一切都表明在大汶口墓葬的早期和仰韶文化時期相似,玉器尚處於起步階段。

大汶口文化的晚期,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玉器生產已很發達,隨葬玉器的數量增多,品質提高。

如一座晚期大墓,墓主為一名50歲左右的女性,手臂戴有玉環,手指戴有玉戒,胸前有一串綠松石片,右股間放置一玉鏟。此外,頭上還戴有象牙梳和3套珠串,右股處有一骨雕筒。還放有一對獸骨和玉指環。

龍山文化處於新石器末期。龍山文化玉器主要遺址有歷城城子崖、日照兩城鎮、膠縣三里河、諸城呈子、東海峪、茌平尚莊、泗水尹家城、武蓮縣丹上村等地。山東境外著名龍山文化玉器也普遍存在,如陝西神木石卯等。

龍山文化玉器的主要品種有穿孔玉斧、斧形玉刀、玉銷、玉鏟、玉珊、鍛形玉玲、玉鉞刀、玉蘭刀、玉堅、玉璜、組合玉佩、玉用、玉答、玉別、玉管、玉液鞏、陽彩玉器、幾何形玉器、人頭玉雕像以及嵌綠松石的骨器等。這些玉器大多琢磨精緻、造型優美、晶瑩圓潤,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

龍山文化遺址中有許多玉石裝飾品,鳥形或鳥頭形玉飾成組隨葬,為以後商代大量盛行動物雕開創了先例。另外還有玉斧、玉錛、玉刀、玉鑿、玉璇璣等。

龍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玉器相比,在意識形態和禮儀特徵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這跟龍山時期的社會生產力和社會組織形態是相適應的。

龍山文化時期的生產及製作技術有了明顯的突破,比如龍山文化時期的玉刀,長49。1釐米,寬5。9釐米,厚0。1釐米,玉料墨綠色。體薄而扁長,寬邊處由兩面磨成薄刃,有3個等距圓孔。玉刀正面光滑,背面粗澀且有土浸痕,似未經打磨。

這件玉刀雖有利刃,但如此寬薄,顯然不是實用器,推測為祭祀器或作儀仗禮器。

還有一件龍山文化時期的玉三孔鏟,發現于山東省日照市兩城鎮,長27釐米,寬16釐米,厚0。8釐米,玉料為淡黃色中帶綠色,一面受沁蝕較重。體扁平,呈肩窄刃寬的梯形,刃鋒銳,兩面磨成,並稍有崩裂。正中有一圓孔,孔一側上下又鑽兩圓孔,且各有一深碧色石塞嵌入孔內。此器製作規整,寬大而薄,器面上看不出捆紮和使用的痕跡,已不是生產工具,而是作為禮器、儀仗或祭祀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