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商朝滅亡只是因為紂王寵愛妲己嗎,原來這才是商滅亡的真實原因?

商朝又稱殷、殷商,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王朝。商朝處於奴隸制鼎盛時期,奴隸主貴族是統治階級,形成了龐大的官僚統治機構和軍隊。那麼商朝是如何滅亡的呢?

商紂王,名叫帝辛,是商朝最後的一位君主。“紂”是“殘義損善”之意,“紂王”是後人對他的貶損評價。史書上記載的紂王的罪行有:沉溺酒色,奢靡腐化。

多數人認為是商王無道,殘忍暴虐,沉於酒色而導致亡國。很像夏末的桀。本人對之有些看法,可能商王是一個強力君王,但這在奴隸時代並不罕見。

從原始時代到封建時代,並沒有出現烏托邦一般的完美天堂。而所謂的堯舜禹禪讓的美好傳說,周王室禮治下的安康社會,多是後期儒家對現實的不滿而編造對前世的美好。而作為尊崇周王朝的儒家往往會相信勝利者的藉口。據說就連孔子的學生子貢就曾懷疑過,認為是有人故意把天下的罪惡都加在紂的頭上。商曆時數百年來,動亂頻繁,強勢君主始終是君主的最佳人選,決不能因為紂一代單單亡國。

文王、武王兩代致力於伐商,是在於自身的不斷強大,弱小者只能成為上的附屬,並任其宰割。而一旦強大,就會遭到大國的嫉恨。為生存,商與周的衝突只是早晚的事。

首先,我們先糾正一下商末國王的真實名字。商紂王的真實名字子帝辛,紂王’的稱號,是他的敵人周武王姬發利用自己的宣傳機器,強加給他的貶義評價,紂即‘殘義損善’。在歷史記載中他並非一無是處,且先秦時期對他的指責並不很多。《史記》記載:他力大如牛,能拖著九頭牛到著走,可見也是尚武的君主。他曾征服過東夷,使中原文化傳播到長江淮河流域,是商王朝國土擴張的高峰。據說還是筷子的發明者。從這些貢獻來看,帝辛也是個比較有作為的君王。

而當時西方的周部族的悄然崛起,他並非沒有警惕。帝辛曾囚禁西伯候姬昌(周文王),《史記》記載,紂王殺九侯之女,並有殺死九侯和鄂侯。僅因為姬昌曾對此事件感到不悅而將他囚禁,可能是此時西周的實力已經很強大,所以帝辛並未將姬昌殺死。但姬昌長子伯易考卻遭殺害。上述中對於帝辛的殘忍描寫很可能使後人杜撰。至於為何後來放回姬昌,歷史記載只因為後來周獻來更豐厚奇異的貢品,才換回姬昌。筆者對此深表懷疑,因在此之前,周也曾獻過貢品,不會因為後來的禮物更豐厚而消除帝辛對姬昌的疑慮,更何況雙方已有殺子之仇。總之,放回姬昌,就已是一大錯誤。

而商朝的形式呢,在地圖上,我們能看出,商朝的都城雖一再遷移,但仍只限於河南中原地帶,且長期與四鄰為戰,對於中央政府來說,此時再加上已經使勁敵的西周,是難於應付的。當武王的軍隊已臨近朝歌時,商的主力還遠在東南作戰。加之先前對東夷的戰爭,可能對於商的力量有很大的削減。而當帝辛因無法及時召回主力軍,只能先將奴隸武裝起來與周軍作戰。筆者認為,這群奴隸可能有很多一部分是當年東夷戰爭的戰俘,當然,肯定還會有其他部族的戰俘。在臨時被徵召中,他們不會真心為商朝效力。所以可能就是後來在牧野之戰中,商軍前徙倒戈的原因。商朝歷代軍事中沒有很好的城池防禦,只單純的靠武力進攻來維持和壯大,所以一旦在鄰近首都的野戰失利,將會發生極大危機。

姬昌回國後就致力於滅商的計劃,到周武王伐商時,統率兵車300乘,虎賁3000人,甲士4萬5千人,這個數字在當時已不是少數。周軍進抵孟津,在那裡與反商的庸、盧、彭、濮、蜀、羌、微等方國部落的部隊會合。可見,周的準備是很充分的。周部落在此前估計是沒有被商朝的武力所征服過,只是在看清形勢的情況下,暫時委屈侍奉商朝。商朝對他並不敢輕舉妄動,想來因為地理環境的艱險,周人民風強悍。在姬昌被放回時,卻被允許有討伐諸侯的權利(難保真假),所以在姬昌和姬發兩代期間,會致力於發展實力和征討周邊以擴大自己的影響。

所以對商的歷史,總存在著太多偏見性的敘述。而對於商朝亡於妲己的片面又缺乏實際的邏輯,只能說是很不負責任的歷史觀念。為什麼中國總是出這麼多導致亡國的女性,當然不是真實的。好像歷史上如果沒有那些美女,天下就太平了!古代傳統的思想,很難再讓現代人信服。這種“女子亡國論”,實屬以後的封建統治時代蔑視女性、愚弄人民和後人的陰暗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