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唐朝最帥詩人王維:用顏值征服玉真公主,靠"走後門"當上狀元

文/藍夢島主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在古代所有詩人中,王維是個獨一無二的存在——學歷和他一樣高的,寫詩沒有他好,寫詩和他一樣的好的,學歷沒有他高,勉強有個賀知章,倒是既中過狀元,詩寫得也不錯,但是呢,又沒有王維長得帥。

王維長得到底有多帥呢?史書上的記載是“妙年潔白,風姿鬱美”,妥妥的小鮮肉美男子一枚,連杜甫都對他的長相讚不絕口。

(古風美男子)

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也是個看臉的時代,王維能當上狀元,與他長得帥是有直接關係的。這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歷史故事。

王維,字摩詰,唐朝山水田園派詩人,史稱“詩佛”,地位僅次於李白的“詩仙”和杜甫的“詩聖”,高居第三寶座。

王維就是個天才,自幼聰穎,才華早顯,15歲便名動京師,17歲就寫出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流傳千古。而且,這還都是按照古人習慣,算的虛歲,如果按今人習慣算週歲,那就更年輕了。

(少年王維像)

除了長得帥,王維還有一個其他詩人沒有的特質,那就是音樂天賦。沒錯,王維多才多藝,不僅是水墨山水畫的開山鼻祖,還彈了一手好琵琶,水平碾壓專業樂師。

開元八年(公元720年),20虛歲的王維進京趕考,雖然不幸落第,卻有幸結識了岐王李範。

說起這個岐王李範,倒也是人物,杜甫在《江南逢李龜年》一詩中寫道:“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詩人杜甫和音樂家李龜年都是岐王府上的座上賓,不難猜想,李範確實是個熱衷於結交文人雅士的王爺,王維兼具杜甫和李龜年的特長,既會寫詩,又通音律,得到岐王李範的青睞也就不足為怪了。

開元九年(公元721年),21虛歲的王維再次進京趕考,這一次他志在必得。這裡說明一點,盛唐之時科舉制度尚未完善,所以還不是後來的三年一考,但與此同時,錄取人數也遠遠沒有宋朝之後多。

(玉真公主劇照)

為了幫助王維一舉奪魁,岐王李範把自己的這位小兄弟推薦給了玉真公主。玉真公主是當朝皇帝的同母胞妹,在唐玄宗李隆基面前,說話比岐王李範好使。更重要的是,玉真公主雖然已經出家為道,卻是個典型的文藝女青年,最喜結交當世才子,並且願意為他們在聖前美言推薦。

試問:會寫詩、會彈琴、長得帥,這樣的年輕男子誰能不愛?玉真公主見到王維後,喜歡得不得了,又聽王維彈了一曲《鬱輪袍》,更是驚為天人。於是,岐王李範趁熱打鐵,把王維的名作《山居秋暝》奉上:“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玉真公主賞讀過後,徹底拜服,傾慕之情油然而生。

(古裝美男劇照)

就這樣,王維在玉真公主的幫助下高中狀元,締造了一段傳奇。很多人因此詬病王維,說他以色迷人,是靠“走後門”才當上的狀元,很不光彩。對此,筆者必須要替王維說句公道話。

對王維中狀元有誤解的人,大多是對唐朝的科舉制度不瞭解。上文提及,科舉制度走向規範化是在宋朝以後,而唐朝科舉的評價標準本身就有很大的主觀性,這並不是王維獨享的特權。

唐朝的科舉試卷分為“考卷”和“行卷”,“考卷”就是正常的考官出題考生答題,“行卷”則是謄錄考生平時的得意之作,最終考官會根據“考卷”和“行卷”的綜合成績進行打分排名。

(玉真公主畫像)

正是因為唐朝有這種特殊的“雙卷”制度,所以考生都會提前把自己以往寫得比較好的詩詞歌賦拿去給當世大儒賞讀,以求誇讚或舉薦,進而提高“行卷”成績。

玉真公主幫王維提交的,也只是“行卷”,他能最終奪得榜首,那是在“考卷”獲得高分的基礎上,“行卷”也得到了認可,這才得以實現的。

也就是說,王維當上狀元,雖然是離不開玉真公主的幫助,但確實是實至名歸。透過貴人舉薦提高“行卷”成績,那是符合當時的考核標準的,並無“走後門”之嫌。

至於王維與玉真公主的緋聞,筆者認為並不可信,或許只是發乎情止乎禮的相互傾慕相互欣賞吧。

(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