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中秋節的四種起源,你認同哪個說法?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佳節——中秋節,中國人講究“圓”,在中華民族的文化長河中,象徵團圓美滿的中秋節一直流傳至今。中國人民對中秋節的重視程度僅次於春節,中秋這天,全家團聚,一同賞月,祈求美好的願望。

作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的中秋節,最早記載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那時的中秋還不是真正的節日,只是簡單記載一些中秋的養生。告誡人們要注意保養,多吃軟粥來養胃。大約在唐朝,中秋節才真正作為一種大型節日流行開來,在很多留下的詩作名篇中都能看到中秋的作品。關於中秋真正的起源,學界一直以來也是眾說紛紜,下面簡單介紹幾種普遍的說法。

祭月說

學界認為祭月是中秋節起源的最早形式。遠古時期人類因為生產力水平低下,在火還未發明以前,白天人們靠著太陽照亮大地;但一到晚上到處漆黑一片,只有皎皎月光才能給大地帶來一絲光明,所以月亮對於古代人民來說,並不是簡單的一個自然物體,他們認為月亮是一個有靈魂有生命的仙體,尊月亮為月神。

透過對月亮長年累月的觀察和總結,人們發現月亮不僅有圓缺變化,而且還能永恆交替,迴圈往復;對月亮生起了一種崇拜和敬畏之情,他們用祭月的形式來表達對月亮的崇敬之情。

在祭月的時候,一方面祈求自己能健康長壽。另一方面,表達對月神的感謝。因為在農業時代,農民以土地為生,農作物的好壞與季節有著直接關係。但由於知識水平低下,他們只能將這種期盼之情寄託在月神的身上,祈盼年年風調雨順,有個好收成。當豐收之後,他們又透過祭月表達對月神的感謝,男男女女在廣場中舉行慶祝豐收的活動,如此年復一年,中秋祭月慢慢演變成一種習俗流傳下來。

神話說

中秋節發展到唐宋時期,已經不是單純的祭月活動,各種神話故事開始與中秋節相結合,使得中秋節有了團圓的意義。關於中秋節的傳說,從小聽得最多的就是嫦娥奔月的故事。傳說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后羿因為射日有功,王母娘娘賜予了他一枚仙丹,但這個訊息卻被逢蒙得知,逢蒙是一個心術不正的小人,他趁后羿不在家拿劍逼嫦娥交出仙丹,嫦娥靈機一動吃下仙丹,很快就飛到月亮上去了。

后羿回家看見心愛的妻子已經飛到了月亮上,每天悲痛不已。不久,他的真摯情感感動了上天,於是上天派了一位仙人告訴后羿,只要每年八月十五這天對著月亮,擺上嫦娥平時愛吃的食品,並且對著月亮大喊三聲嫦娥的名字,就能在這天與嫦娥相聚。后羿按照仙人的指點去做,果真在八月十五的晚上和嫦娥相聚了。

因此中秋又包含了夫妻團聚的美好願望。在當今的我們看來,這只是古代人對月亮的好奇以及崇拜而加以神話出來的故事。隨著航空事業的發展,我們知道月亮上並沒有嫦娥、玉兔,但中秋節在這時已經具有了浪漫神話的色彩,到了宋代,中秋節在民間已經開始盛行起來。

南京說

東晉時期,首都建業(今南京)有個叫謝尚的人,有天在他鎮守牛渚時,夜裡聽到有人在對自己所寫的一首詩提出不一樣的看法,謝尚不僅沒有生氣,反而對此人獨樹一幟的見解大為讚賞。他邀請此人見面,誰知兩人一見面猶如知音,相談甚歡,吟詩暢聊至天明。後來我們知道這個人就是袁宏。

袁宏本是一名窮書生,但謝尚不忍滿腹才華的袁宏被埋沒,於是對袁宏加以重用,袁宏的名氣也因此越來越大。自此,很多文人雅士也紛紛效仿,希望自己也能像袁宏一樣遇到他們的伯樂。就連我們的“詩仙”李白在遊南京時,也作詩表達自己的期盼之情。

綜合說

關於中秋的起源,有一部分學者結合了神話說和祭月說的觀點,他們認為中秋節的起源一開始是祭月習俗的遺風,但在後期的發展中,人們加入了很多神話傳說,這些神話傳說為中秋節增添了一份神秘和趣味。民俗和神話的結合,使得中秋節的文化更豐富,人們更加喜歡中秋節,後來中秋節正式作為一種節日延續至今。

現如今,隨著科學的進步發展,人們知識文化水平的提高,很多積極向上的活動和文化內容已經融入到中秋節當中,中秋文化也呈多元化發展。比如吃月餅、賞月、品詩詞、吃團圓飯、偷瓜送子、舞“草龍”等等。中秋節作為中華歷史文明的一塊瑰寶,如今已經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此來保護和傳承我們的民族傳統文化。

中秋節一個被喻為最有詩情畫意的節日。一家人圍坐桌前吃著月餅賞著月,清輝安靜祥和的灑落人間。中國人骨子裡早已經浸染著一種對中秋的特殊情感它承載寄託著中國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嚮往之情,以及對家人團圓的美好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