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范蠡棄官從商成為富翁,他的徒弟卻更強,是白手起家成暴富的典範

《韓非子·解老篇》:夫齊道理而妄舉動者,雖上有天子諸侯之勢尊,而下有猗頓、陶朱,卜祝之富,猶失其民人,而亡其財資也。

春秋戰國時代是我國曆史上一個頗為混亂的一個時期,但是在那個年代卻湧現出一大批偉大的思想家,後世稱之為“諸子百家”,像孔子、老子、孟子等人就是那個時代的代表人物,這些人的思想傳承至今,影響了無數人。

也許是因為他們太過耀眼,這才掩蓋了同時代其他“天才”的光芒,而那個年代有一位經商天才必須被提及,他的事蹟對於如今的人們仍有參考意義,怎麼去賺錢!

在如今這個經濟高速發展的年代,許多人將賺錢定為人生的第一大目標。本身不富裕的,想賺錢實現人生的逆襲;有錢的,也不嫌賺的少。但是要賺錢,得有門道,必須要講究方法和策略,對自己定位準確,找準賺錢的方向,才有可能掙到第一桶金!

說到猗頓,就必須要提及范蠡,作為幫助越王勾踐復仇滅吳的第一人,他名垂青史。但是范蠡看到越王是個“只可共貧賤而不能共富貴”的人,就選擇了辭官。

范蠡到了魏國陶地(今山東定陶西北),改名為陶朱公。他認為陶地居天下之中,諸侯四通,最宜在此經商,就在這裡定居下來,他還認為物價的變化直接受供求關係的制約,需求大物價就高,需求小物價就低。

因此,陶朱公主張在主張谷賤時可以大量收購,谷貴時再平價售出。他這般經商有道,據《史記》載:“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在十九年的時間裡,陶朱公三次經商達到了千金之富,成為富甲一方的大富翁。

更值得一提的是,陶朱公還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慈善家,他把賺到的錢拿去接濟周圍的窮朋友與困難兄弟。陶朱公認為,只知一味賺錢理財並不是個好商人,能聚能散才是經商者的可貴品質。

陶朱公“三致千金”的事蹟傳開後,有一位年輕人登門拜訪他,向他請教致富之道,這個人就是被後世稱為“布衣商聖”的猗頓,堪稱白手起家的典範。

一、走投無路,不滿現狀請教陶朱公

猗頓的真實姓名已無從可考,他是生前在猗地致富,死後又被埋葬在猗地,所以才被稱為猗頓。

猗頓出生於魯國,年幼的時候,家境貧寒,雙親又在他小時候去世,因此他自小過著苦難生活,但是艱苦的環境使得猗頓練就了剛強的性格,不甘於滿足現狀的他選擇了背井離鄉,四處奔走尋求生存之路。

後來猗頓到了晉地安澤山,以打柴為生,但是日子也越發艱難了。在走投無路的時候,他聽到了陶朱公致富的訊息,心中很是羨慕,決定前去拜訪。兩人是一見如故,陶朱公很欣賞猗頓,告訴猗頓致富的方法,傳授其八字:子欲速富,當畜五牸。

陶朱公經過分析後告訴猗頓,魯國在洙水、泗水以北地區, 人多地少, 沒有山林水澤資源, 又常常遭受水旱災害,種地自然得不償失,飽腹都非常困難,所以在那裡並不能快速致富,不如先從經營畜牧業做起。

猗頓得蒙指點,認為陶朱公的話很有理,他看到臨猗土地肥沃,水草茂盛,是一個發展畜牧業的好地方,便閤家遷移到猗氏(臨晉縣與猗氏縣合併為今山西),開始他的畜牧大業。

二、白手起家,賣苦力賺取啟動資金

要創業,首先就需要啟動資金,這是最為關鍵的。猗頓只是一個窮儒,每天養家餬口都很艱難,就不用說去買大量的牛、馬、豬、羊、雞這五種母畜了。但是猗頓很聰明,他認為五種母畜裡面,雞是最便宜的,就決定先賺錢買雞,等到養雞賺錢了後,再去買羊。

為了掙到買雞的錢,猗頓下到鹽池,擔鹽曬滷,賺來苦力錢,拿去買雞。由於雞很好飼養,且繁殖很快,很快猗頓就用賣雞的錢買來了羊,等到養的雞羊成群后,猗頓將其交給家人飼養,他自己仍舊下鹽池賣苦力賺錢,接著又買回了豬、牛、馬等母畜,就這樣“五母”逐漸齊全,猗頓的畜牧大業也就開始了。

由於母牛的繁殖力很強,母牛再生母牛,三年之中就會繁殖成五頭牛。很快,猗頓的牛、馬、豬、羊、雞便多了起來。

隨著猗頓的畜牧業不斷壯大,遠近越來越多的貧民前來投奔他,這樣的他的養殖業也是越做越大,形成了一定的規模。

猗頓懂得“從零到一,從一到二”,做什麼事情都得一步一步來,他知道怎麼逐步實現“五母”俱全,從小資本做到大資本。

三、製鹽販鹽,錢賺錢才是最迅速的

猗頓靠著畜牧業積累了一定的資本,但是他並未就此滿足,而是想投身於鹽行業,他本身做過“製鹽曬鹽”的工作,對於這個行業是瞭如指掌,他知道鹽是人們的生活必需品,裡面有巨大的商機。而在猗氏之南的河東恰好就有池鹽存在。

這些鹽池的開發權是在官府的手中,但是官府並不直接去經營,而是採取收取三成稅收的方式讓“民”去經營,而這裡的“民”指的是有錢有勢的富民,因為要開發這種鹽池,沒有一定經濟資本的人是做不來的,而猗頓正是這種人,他不僅有錢財,還有人力資源。

鹽池鹽主要是靠風吹日曬自然結晶成鹽,成本低,鹽質好,產量高。但是猗頓又考慮到,池鹽雖然產出來了,但是如何將鹽給運出去賣呢?

如果只是在本地賣鹽,那消費者有限,銷量就有限,賺不到大錢,而要想將池鹽運出去賣,那麼就得打通經商之路,經過仔細的考察後,猗頓組織人手開闢了兩條運輸主線:

一條是在中條山開出一條運輸線,從山的北腳下運往山南銷往齊、魯各地;另一條是由禹都經古郇向西黃河渡口修了一條百餘里長的“鹽車路”,讓池鹽渡過黃河,運往秦地城鄉,並透過秦地銷往西域,以至伊朗、阿富汗等地。

經商線路打通後,猗頓的鹽生意是做得越來越好,他的畜牧隊源源不斷地將池鹽運往各地,在買鹽的同時,還將牲畜也一起賣掉,兩種生意一起做。

但是帶去的牲畜不可能全部賣掉,猗頓又發現了一個商機,他的買鹽隊伍通向了西域,而那時伊朗、阿富汗盛產各種各樣的珍奇寶物,而這種東西是當時國內少有的。

於是,猗頓又用鹽交換了許多的瑪瑙、玉石等,他把這些珠寶帶回到國內賣,這樣他的經商範圍又擴充套件到了珠寶行業!

猗頓經過多年的經營和發展,終於積累了大量的財富,成為富甲天下的大富翁,財富甚至還超過了陶朱公,做到了富比王侯。

時至今日,猗頓的發家致富經驗對於後人仍有借鑑意義,而縱觀猗頓的一生,他做了很多事情,但是他走對了關鍵的幾步,找陶朱公請教指點,找到賺錢的方向;有了專案後,做苦力賺啟動資金;靠做畜牧業起家,賺到了第一桶金;接著投資第二個致富專案——製鹽販鹽,從中賺到了錢;之後,又用賣鹽的錢從外國進購珠寶,在國內打通了珠寶市場,把珠寶賣給諸侯國中上層社會的貴族們。

既賺窮人的錢,也賺富人的錢!從零收入到富翁,猗頓做到了!他的事蹟影響了許多人,現在在農村,還流傳著一句諺語:若要富,養五母!要想從白手起家,做到大富豪,必須得有好的專案,在經營有善的情況下賺到富餘的錢,然後再用這筆閒錢去做其他專案,這樣才能“用錢賺錢”,做到贏家通吃。

現在很多人做生意,越賺越多,就是手裡有一個可以一直都賺錢的專案,才能有錢去做投資專案,就如猗頓,他做鹽生意也是靠著做畜牧業帶動起來的,他看準了鹽是人生活不可或缺的東西,是“快速消費品”,因此鹽生意可以一直做下去,是穩賺不賠的,說明錢賺錢才是最迅速的。

當然了,猗頓能發家致富,這與他對創業的執著也離不開關係,可以想象當初身無分文的他,為了掙到買五母畜的錢,下鹽池做苦力是何等的艱辛,而且在飼養了大量的牲畜後,還能夠經營有方,不出問題,這沒有一定的能力是辦不到的。

現在很多人年輕人抱怨生活壓力大,不滿足現狀卻又不肯動腦吃苦,但是這樣又怎麼能夠成功呢?不滿足現狀的人,都是潛力股,只要將自己的潛力激發出來,逼得自己去進步,那一樣有機會當富翁。

參考資料:

《倚氏縣誌》

《韓非子》

《敕修河東鹽法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