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農村俗語說“立冬晴,養窮人”,這句話有道理嗎?聽聽老農怎麼說

前言

晝晷已雲極,宵漏自此長。——韋應物

在中國傳統文化裡面,節氣是非常有意義的一項。中國先民憑藉著他們的智慧和經驗總結出來的一系列節氣,再用口口相傳的方式流傳至今,為後世服務。透過這些節氣,農民可以提前做好下一步準備,我們也可以有根據的調整衣服,預備天氣。

同時伴隨著節氣的誕生,俗語也是一項很重要的文化瑰寶,先人的智慧就是體現在這裡,他們透過俗語,傳達自己對於氣象等生活規律的總結。而之前在農村,老人經常說這樣的一句話,叫做“立冬晴,養窮人”,那麼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還得聽老農來解釋一下。

1、立冬晴,養窮人

這句帶有氣象的俗語的意思是什麼呢?在過去沒有天氣預報,大家是靠什麼來確認第二天的天氣的呢,其實大多是根據氣象來判斷。而古人根據一年的氣象規律總結成了二十四節氣,這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所以即便過去科學不發達,沒有天氣預報系統,古人還是可以透過觀察自然現象來確認第二天的天氣,而更好的進行耕作等活動。

在二十四節氣中,每一個都能找到和天氣千絲萬縷的關係,而且與這些節氣伴隨出現的就是一些俗語,而今天文章的主題“立冬晴,養窮人”就是其中一個俗語。其實這些俗語不可能每年都很嚴謹準確地預判了當下的天氣情況,只能做一個大概的推測,但是就是這些推測幫助大家、農民解決了很多的問

而“立冬晴,養窮人”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在古代,很多農民在耕作的過程中發現,只要這一年的立冬是一個晴天,那麼幾年的冬天就不會寒冷,就是我們經常說的一個暖冬。這樣的情況,雖然不太準確,但是基本可以概括中國大部分地區大部分年份。

雖然有的時候會沒那麼準確,但是還是可以幫助農民做出一些規劃,就像今年和去年,其實立冬的那天都是一個晴天,而且這幾年的冬天都沒有很寒冷,都可以用暖冬來形容,所以這些俗語是很有說服了的,否則這些俗語也不會流傳至今,被我們所瞭解到。但是這句話的後半句的意思是什麼呢?立冬又和窮人有什麼關係呢?還要聽農民來講一講。

2、立冬和窮人的關係

我們都知道,在過去科技不發達的時代,農民都是比較貧窮的,這些農民只能靠天吃飯,這一年的收成好,就會有糧食豐盛,不至於吃不飽穿不暖,但是如果遇上老天爺不賞飯的時候,那就比較慘了,所以,老百姓是很看重這些俗語的,他們根據俗語可以做出選擇更好的進行耕作。

在這種收成不好的年份,如果再碰上冬天特別冷的情況,那就更痛苦了,原本就吃不飽穿不暖和了,再遇上一個寒冷的冬天,那真的是可能要凍死人了,對於老人和孩子尤為可怕,所以農民們都特別期待遇到一個沒那麼冷的冬天。這些農民會格外關注這些冬天會不會冷的訊號,一方面是給自己一個心理上的安慰,一方面是提前做出準備,所以這句話在農民心中就格外的重要,而立冬晴不晴也就顯得格外重要。

說的嚴重一點,立冬晴不晴的問題是直接與農民的生死相掛鉤的,在之前,有這樣的一個故事,是出自一個老農民,這故事講的是在一個寒冷的冬天,一家人因為缺少足以御冬的衣服和棉被,所以一家人只能一起蓋著一件棉襖,誰出門就讓誰穿在身上,這件棉襖還是有很多補丁而且也不厚。

所以這個故事就能夠讓我們看到,一個暖和的冬天對於農民來說是多麼的重要,如果冬天是暖和的,一方面農民的負擔得以減輕,因為再也不需要那麼多的衣服來抵禦寒冷,可以省下很多要花在買布萊衣服上面的錢,還可以在幹活的時候更加方便。另一方面,天氣暖和,收到凍傷的機率就會小很多,就不需要擔心有人會因為寒冷而被凍死,要知道,在寒冷的冬天,老人和小孩是很容易熬不過去的,尤其是到了暮年,人體的僅能就很差了。

3、現在不需擔心冷冬

經過中國幾十年的發展,農村的經濟狀況越來越好,社會風氣也有了很大的改觀,農民來說,之前靠天吃飯的日子已經過去很長時間了。現在農民的生活都已經相當的富足了,即便是冬天寒冷,對於農民的生活也沒有什麼影響,因為現在已經有了足夠的食物和衣服足底對抗寒冷的冬天。

再有就是因為現在科技發達,預測天氣的技術也很厲害,早就不需要依靠俗語來判斷今年的天氣狀況,只要每天看一會天氣預報,就能瞭解今年的天氣。但是這句話的用途還存在,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我們應該了這些俗語的意思。

結語

這句俗語“立冬晴,養窮人”講的就是隻有這一年的立冬是個晴天,今年的冬天就不會很冷。這句話適用於過去,那個時候農民的生活並不富裕,科技也不發達,想要判斷天氣,只能依靠這些俗語。而且在那個年代,如果很不幸運趕上了寒冷的冬天,那麼家裡的老人可能會熬不過這個冬天,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所以如果有幸遇到了溫暖的冬天,那麼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減輕農民的負擔,但是到了今天,這些問題就早就不需要擔心了,農民的生活已然非常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