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魏國為何會放棄富庶的晉西南汾流域,而把都城轉遷到陶中的大梁

這是中國歷史地理研究領域一篇經典性名作。這篇文章主要是從交通地理角度,對陶這一都邑在戰國時期得以繁榮的獨特區位優勢,做了系統的闡發。首先,陶這個地方,位於戰國時期魏國東遷以後的區域之內,而魏國之所以會放棄富庶的晉西南汾流域,把都城轉遷到這一地區的大梁,首先就是因為這一地帶的富庶程度,至少不在河東舊都之下。在以農業經濟為基礎的古代,人是最重要的生產力。多一個人,就意味著增加一分財富。所以,史念海就此論述說,從中可見魏國的富庶和農業的發展。這裡與地廣人稀的豫章郡,正形成鮮明對照。除了優越的農業生產條件之外,在交通地理位置方面,陶還有更為獨特的地理優勢。

古時這一帶有一條很小的河流,稱作菏水。菏水曾見於《尚書禹貢》的記載,這就是後世通行本《禹貢》在講徐州貢道時所講的浮於淮泗達於河,其中的河字,實際上指的不是今天稱作黃河的河水,而應該是在講這條以菏水為名的水道。通觀清代以來的各項研究,《禹貢》這句話,實際應該訂正為浮於淮泗通於菏。這條菏水,上源承自菏澤,故亦稱菏澤水。菏水上源所出的菏澤,在鉅野澤的西南方,臨近定陶。實際上與鉅野澤一樣,菏澤也是在濟水河道上澭出的湖泊,不過水麵較鉅野澤要小很多。菏水從菏澤流出後,向東,注入泗水上游河段。泗水上游,有兩條支流:一條是菏水注入的水道,稱作泗水;另一條,是沂水。

這兩大上游河流,在秦漢下邳縣附近,合而為一,匯合後亦稱作泗水。也就是說,泗水是幹流,沂水則是泗水左岸的一大支流。這樣,我們就能看出這條小小菏水的重大作用和它的性質了:它是溝通黃河和淮河水系的一條人工渠道。據《國語》記載,菏水的具體開鑿時間,應當是春秋末期魯哀公十一年。當時吳王夫差為爭霸於中原,遂起師北征,闕為深溝於商魯之間,北屬之沂,西屬之濟。對於北面的黃河來說,菏水的上源濟水是從黃河干流分出的汊流。連通了濟水,也就等於連線了黃河航道。對於南面的淮水來說,情況更為簡單,因為泗水就是淮河左岸的支流。作為一條水上航道,菏水的重要性,還遠不止於此。

透過黃河水道,不僅能夠和黃河中游一些地區直接聯絡,而且還可以通過後來戰國時期開鑿的鴻溝,向其兩岸地區以及鴻溝水系內其他水道輻射,溝通中原很大一片富庶的區域。其西南側,甚至可以一直連通汝水航道,進而改行陸路,接通與南陽盆地及其以南的江漢平原等地的交通運輸聯絡。而沿菏水進入淮水之後,不僅直接連通這個淮水流域的各大支流,而且還可以由此進一步南下,接通與長江航道的聯絡,這是因為在春秋末年,吳國就在江淮之間開鑿出了著名的邗溝,長江和淮河兩大水系,業已通航在先。戰國時張儀為秦連橫說魏王,曾描述魏國形勢是地四平,諸侯四通,條達輻輳,而上書情況表明,陶至少是四方諸侯之國條達輻輳於魏地的中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