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跟著古詩遊霞浦丨建善寺:古寺名山兩鬥奇

建善寺

【明】孫瑤

古寺名山兩鬥奇,雲門常掩晝遲遲。

庭花落盡渾無主,野鶴飛回定有期。

幾解祥光垂幻象,最憐苔蘚臥荒碑。

世人慾問參禪事,惟有朝陽老衲師。

建善寺是閩東現存始建年代最早的寺院,有著深厚的積澱,縱是荒蕪頹廢的時期,也蘊藏著寂靜與祥光。賦起,點明建善寺與龍首山,承接以古寺的幽閒寧靜。頸聯寫古寺的神奇和歷史的悠久。末尾以特寫寺內老法師作結,合到起句,意味深長。

孫瑤,明朝萬曆間(1573一1620)任福寧州訓導,詩載於《霞浦縣佛教志》。

建善寺位於霞浦縣城北龍首山東段華峰秀谷下;南齊永明元年(483)始建,初名“建福齋”,原建於舊溫麻縣治之安東鄉安民裡大葛洪嶺之北(今沙江鎮古縣村東);唐設定長溪縣後,至景雲二年(711)隨縣城遷徙至今所,改稱為“建善寺”,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抗倭中焚燬,隆慶元年(1567)重建。該寺草創至今一千五百多年,為福建省現存始建年代最早的寺院,有“八閩古剎”之稱。該寺是唐代五大禪宗之一的溈仰宗創始人靈祐禪師的祝髮出家之地。寺後橄欖樹下,留有當年靈祐禪師坐禪靈石和禪堂斷牆。相傳唐朝,日本高僧空海登陸赤岸時朝拜過建善寺。

1983年始,日本高野山真言宗訪中團數十次前來赤岸,並在建善寺舉行大型法事,此寺成為中日佛教文化交流活動場所。1981年,該寺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建善寺主體建築沿華峰主脈縱貫南北中軸線佈局,仿宋代傳統建築形制,為六扇三進一、磚木結構之重簷懸山頂式院落,建築面積一千八百平方米。各組殿宇依憑山勢,層層而上,古樸宏偉,嚴謹壯觀。入山門順坡而上,迎面有堵仿古城堡式圍牆,牆上書有耀眼奪目的“松聲竹色,月影溪光”八大字,概括寺宇風光。寺前有數棵古榕,枝繁葉茂,交柯成蔭,面對松山海天,風景獨秀。

建善寺前進為天王殿,殿後有參天挺拔的百年銀杏、木棉樹,高達數丈,枝葉繁茂,富有生機。曾有詩曰:“銀杏參天是誰栽,勝似菩提不染埃。慧果停生今又發,聽鍾聽鼓拜如來。”中進系大雄寶殿,殿左配建有靈祐禪師殿和鼓樓,殿右建有空海大師殿和鐘樓,後有吳萬福祠。原知州黃鼎為祠題有醒目端莊之“威鎮山海”四字。

殿內佛像齊全,殿組相配,中祀釋迦牟尼佛,兩側組塑十八羅漢諸佛。後進為知客廳,廳左為齋堂,廳右為寮房,廳前有“放生池”,池壁上書有清乾隆間(1736一1796)郡守李拔題刻“春滿南天”之石匾。建善寺內尚藏有“獅山防海碑”“文斌閣碑”“薩鎮冰浚河詩碑”、元代石鼓及宋代石雕覆盤蓮式四隻柱礎等文物。

素材來源:

《跟著古詩遊霞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