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青年銳評|《外太空的莫扎特》:聆聽與理解的對話之路

一個對天文學充滿了無盡好奇與探索慾望的少年,卻被望子成龍的父親逼著練習鋼琴,矢志要將他培養成一個名滿天下的鋼琴家。橫亙在他們面前的,是一條對方始終都無法逾越的鴻溝。看似清淺,實則深邃。

誤打誤撞進入小學生拍賣會現場的少年任小天,驀然間就對其同母異父的弟弟準備拍賣的公仔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許在絕大多數人看來,這個外形不怎麼出眾,甚至於有些醜陋的布娃娃,壓根兒就提不起孩子們的興趣。但是,就是這樣的一個公仔,卻成了少年任小天的精神寄託。

每天兒子放學回到家,渴盼著兒子可以成為大鋼琴家的任大望,都會在任小天站起身來,離開飯桌的那一刻,不失時機地叮囑上一句類似“今天晚上半個小時啊”之類的話語。這些在他看來對孩子充滿希望的期許,是一個父親對於兒子的殷切期望,但是對於不太喜歡鋼琴的任小天來說,卻不啻於一種精神上的壓力與折磨。

關上房門的那一刻,他走到窗前,望著浩瀚的星空,陷入了一種久遠的沉思。忽然間,那個形體有些醜陋的布娃娃,竟然悄悄地動了起來。是什麼給予了它生命?這是一個怎麼樣的物體?它是外星來客嗎?帶著一連串的疑問,少年任小天與它互動了起來。

很快,他知悉了它來自遙遠的阿爾法十八星球,目的是為了拯救一個少年。當然,在阿爾法來客的布娃娃的口中,它並沒有闡明任小天就是那個少年,而是給予了觀眾一些思考:究竟怎麼樣的教育,才是最有利於孩子成長的教育呢?

編劇和導演用了足夠深入的人物對立時的對話與形體語言,向作為觀眾的我們剖析出了教育的本質,首先要從聆聽開始,從理解出發,否則,任何滿懷期望的渴盼也好,還是望子成龍的期許也罷,充其量不過是身為家長的我們,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將自己畢生未竟之夢想,轉移到孩子身上的一種過程罷了。遑論是什麼期許與期盼了。

是阿爾法來客莫扎特的出現,真正打開了少年心中對於未知世界的好奇與想象,讓少年潛藏於心的諸多願望得以逐一的實現,譬如在學校的塔臺之上仰望星空,譬如在長城之上眺望遠方。他一直被家庭教育的強制化所壓抑著的心靈,面對著浩瀚無垠的天際之時,終於得以盡情地舒緩與釋放了。他和他的朋友們,因為阿爾法來客莫扎特的出現,同學關係也變得更為融洽與親密了。

身為普通孩子家長的任大望,其最初的教育理念,是來自於社會性焦慮之下的攀比性心理在不斷作祟。他不止一次和少年任小天說過,當年你的爺爺,是讓我怎麼怎麼樣,卻完全忽略了隨著時代的進步,曾經口口相傳的教育理念,是需要得到及時的更新與轉變的。凡教育之事,不能不聽老人言,但不能一味地遵從經驗。

有訊息說,電影《外太空的莫扎特》在啟動之初,是打著“科幻喜劇”的旗號的,到後來正式宣發時,才改為“家庭奇幻喜劇”。就我的觀點來說,它是一部帶著強烈教育反思的輕奇幻喜劇片。奇幻是這個反思過程中的一個引子,它背後蘊藏著的是我們亟須改進的家庭教育方式。學會聆聽,學會理解,建立起有效的對話與溝通,才是化解家庭教育弊端的不二法門。

影片剛一開始,映入觀眾眼簾的,是整棟樓由下往上的鏡頭。鏡頭裡的家長,正在七嘴八舌地督促著各自的孩子學習舞蹈、學習繪畫、學習鋼琴等,並且打著一個我是為了你好的旗號,卻忽略了孩子真正感興趣的是否當下正在學習的某種藝術科目。先入為主的教育方式與理念,其實在很大程度上,對於孩子發散性思維,乃至於藝術欣賞、邏輯思維的形成,並無任何幫助,或許還有其害。

那個甫一出現就引得少年任小天露出笑容的阿爾法來客莫扎特,某種意義上應該是一位真正理解孩子想要什麼的老師。編劇將它塑造成一個從遙遠星球前來阻擋任大望的天外來客,生怕他的不當教育方式會摧毀了任小天的成才之路,是將聆聽與理解的教育理念,藉助於這個充滿奇幻色彩的形象,以及這段充滿奇幻的故事來進行闡釋。

唯有如此,方不負這個外星來客在地球之行中,與少年任小天和他的同伴們的種種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