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漳州聖盃嶼元代海船水下考古:今天將整體提取成摞瓷器

8日,聖盃嶼元代海船水下考古進行了正式發掘後的首次文物提取。

發掘出水的瓷器類文物58件,皆為龍泉青瓷,器型包括盤、碗、高足杯和香爐等,大部分為完整器。

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水下考古研究所所長 孫鍵:

目前透過我們發掘出水的文物判斷,大致這條船的年代是元代晚期,所載的船貨是龍泉青瓷為主,從某種意義來說,龍泉青瓷是中國第一種走向全球化的商品,所以也有“龍泉行天下”,或者“天下龍泉”的說法。

今年聖盃嶼水下考古的發掘面積是280平方米,為期100天,預計到11月底將有近萬件文物陸續出水。目前,考古隊初步完成了沉船遺址工作作業面的初步清理工作,對探方內的成摞破損瓷器進行了水下原位加固,今天(9日)下午,將對加固的成摞瓷器進行整體提取。

造船業開啟中國大航海時代

這艘元代海船彷彿一個時間機器,讓700年後的我們見證了當年中國對全球貿易的貢獻。那一時期“水密隔艙”的技藝曾代表了造船業的世界最高水平。這一記憶也在福建東山保留了下來。

在福建的東山我們見到了出生於釘船世家的第四代造船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東山海船釘造技術傳承人吳添才。他純手工精細研磨、以船模的形式復原各種古代海船的形體結構,傳承了古代海船的釘造技藝。

東山海船釘造技術傳承人 吳添才:

水密隔艙體現在裡面,把這個艙蓋拿起來你就會看得到,如果碰到船艙漏水的時候,水不會跑到這邊來,做到密封性很好。

這樣的造船技藝在宋元時期已經代表了世界最先進的造船水平。看著這些古法造船技藝呈現的各種船模。不難想象,宋元時期的這些遠洋木船滿載著瓷器、絲綢等物資劈波斬浪從中國沿海出發時的海上貿易盛景。

那時候,福建因廣有木材並多良匠,造船業大發展。航海技術進步,利用指南針、量天尺以導航、定位,對於確定航線有很大的幫助。福建海上航線所到達的國家和地區也顯著增加,從唐代記錄的10個,增至宋代的53個,元代更是增至99個。福建海商的活動範圍不斷擴大,商貿活動日趨活躍,整個福建海外貿易臻於鼎盛時期。

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水下考古研究所所長 孫鍵:

從宋代開始,中國的商人作為一個主力,進入海洋世界這個領域。到了元代的時候,元承宋制。元代更有一個大的進步,消除了很多交流之間的一個壁壘。

從宋代到元代這段時期,是中國航海事業的一個高峰。泉州的興起,逐漸取代了廣州,成為中國的第一大對外貿易港口。漳州屬於泉州或者閩南的貿易體系當中的一環。這時期為後來的鄭和下西洋奠定了一個重要基礎。兩者之間一脈相承。在此期間中國人開始成為航海事業的主體,開啟了中國人自己的大航海時代。為早期的經濟全球化的形成作出了貢獻。

宋元時期漳州泉州 漲海聲中萬國商

宋元時期的漳州和泉州,曾經是世界海洋商貿的中心。在漳州古鎮,依然保留的古碼頭見證了當年的繁華盛景。而泉州則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在這裡也聚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海商。

宋元時期的漳州城依靠九龍江的水運和海洋貿易逐漸興盛。在漳州古鎮,我們見到了宋代護城河的遺址,當地人稱它宋河或宋壕。

漳州市作協主席 陳子鳴:

當年我們的商船運著貨物從出海口來到這個地方一路上行,然後換坐小船,透過這條壕溝一路走了進來,把貨物散落到千家萬戶裡頭去,所以說漳州古城的繁榮,其實是跟海洋貿易息息相關的。

而宋元時期的泉州早在漳州之前就已經興盛發達。

泉州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海外貿易在宋元達到鼎盛。千年之前,“刺桐港”是馬可·波羅筆下與埃及亞歷山大港齊名的超級港口,泉州城是當時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宋元泉州,港口中至少停泊著上萬艘貨船,香料、絲綢、瓷器以及其他奇珍異寶在這裡彙集,或散往中國內陸,或遠銷世界各地。“漲海聲中萬國商”,宋元泉州城裡遍地海商,他們的國籍、財力、營生方式不盡相同。

南宋泉州的中國籍海商裡,大部分是平民百姓。他們做海商不僅能掙錢,還可能因為對海外貿易作出貢獻而被授予官職。

宋元泉州的外籍海商也非常多,大量阿拉伯人、印度人、波斯人、日本人等慕名而來,在此經商、定居、繁衍生息。對納稅高、招商多的番商授予官職以資鼓勵。

宋元泉州建造的“福船”擁有以水密隔艙為代表的世界級先進技術,大大增強了遠洋安全性。

宋元泉州,全民皆商。大大小小的海商,充分利用官方給予的政策紅利、稅收優惠,依仗便利的交通網路、發達的製造業,用拼搏進取的精神創造出屬於中國海洋文明的黃金時代。